注册 登录
药圈 返回首页

490558820的个人空间 http://www.yaoq.net/?523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载:戊型病毒性肝炎

已有 130 次阅读2011-7-5 12:53 |个人分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口—粪(包括动物粪便)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愈后良好。

戊肝与甲肝的症状区别
  戊肝与甲肝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易发季节: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尤其在洪涝灾害造成粪便对水源广泛污染的地区。
       2.流行与水源污染程度有关:如果水源只是偶然受到污染,可造成连续数周的短期流行,如果水源反复连续被粪便污染,就可能造成较长时间的流行,往往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有周期性发病率升高的特点。
  3.潜伏期较长,多在2-9周之间,平均为6周。
  4.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以2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在儿童中可能为临床感染。
  5.患者早期粪便中可以检查出戊性肝炎病毒颗粒,但很快会自行消失。
  6.戊型肝炎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黄疸也不是太重。
  所以在夏季应做好水源清洁,特别是饮用水源的清洁,防止病从口入,发现病情要尽快治疗。做好病人的粪便处理工作,防止传给别人 。
传播途径:  
       (1)食物污染:也可导致此病爆发,我国曾报导3起因为食物受传染而导致戊肝爆发。 
  (2)基本上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爆发或流行是此病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发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规模视水源污染程度而异。
       (3)平时生活接触传播:戊肝发病以1户1例比较多,印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依次为88.3%和78.1%,两代发病率只不过0.8%-14.3%,暗示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 
  (4)输血渠道:有人对德国西南方地区百例有输血史的急性病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查,找到7例戊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阳性。这7例除在病发前有输血史外,至少还有另一种肝炎病毒传染的血清学标志,但都没去不发达国家旅游,也未找到戊肝的其他因素。提示输血中有传播戊肝的可能性。在动物实验中,传染动物的途径并非通过口服,而是单纯选用静脉内注射含戊肝病毒粪便悬浮液的方法。后果使5只实验动物全部感染成功,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病原学: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现认为属杯状病毒属。应用免疫电镜(IEM)技术观察到的病毒样颗粒,各地报告不完全相同,存在着HEV序列的差异,但这些病毒颗粒间有明显的交叉反应,提示HEV可能只有一个血清型。其形态为圆球状,无外壳,直径为32~34nm,表面结构有突起和缺刻(Indentations),可见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实心者为完整HEV,空心者为不含完整基因的HEV。HEV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现已证明猴、食蟹猴、非洲绿猴、短尾猴和黑猩猩对HEV易感染,动物实验感染已成功。国内用新疆和沈阳戊型肝炎患者粪便的提取液,感染国产猕猴已连传三代,获得成功。动物试验证实ALT升高前即可从胆汁中检出HEV,并持续存在至ALT恢复正常。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感染的动物,表明血液中HEV-RNA阴转时间几乎与粪便同时。应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实验感染的动物血清抗-HEV,提示感染后2~6周抗-HEV阳转,3~4周达高峰,6周后降至低水平。
病因学:  
      本型HEV经口感染,由肠道侵入肝脏复制,于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期由粪便排出病毒。
  又名 : 戊肝
  就诊科室 : 消化内科,内科,传染科
  所属部位 : 腹部
  症状体征 :发热,恶心与呕吐,腹痛,黄疸,其他症状
  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预后良好
诊断:  
          应根据临床特点、肝功能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排除HAV、HBV、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损害。
  1.急性戊型肝炎的诊断:(黄疸型/无黄疸型)
  1)病人接触史或高发区居留史: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污染的水、外出用餐、到过戊肝高发区和流行区。
  2)持续一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它消化道症状,肝肿大,伴叩击痛。
  3)血清转氨酶明显升。
  4)血清病原学检验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5)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黄疸。
  6)血清学检验抗HEV-IgM阳性,抗HEV-IgG由阴转阳或抗体滴度由低转高4倍以上。
  2.急性重型戊型肝炎:
  1)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2)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
  3)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
  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3. 亚急重型性戊型肝炎:
  1)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2)起病后10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
  a.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
  b.血清胆红素上升>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
  c.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活度低于40%。
  d.意识障碍。
治疗措施:  
         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
简不宜繁。
  1.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2.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3.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病因病理:  
       病原学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现认为属杯状病毒属。应用免疫电镜(IEM)技术观察到的病毒样颗粒,各地报告不完全相同,存在着HEV序列的差异,但这些病毒颗粒间有明显的交叉反应,提示HEV可能只有一个血清型。其形态为圆球状,无外壳,直径为32~34nm,表面结构有突起和缺刻(Indentations),可见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实心者为完整的HEV,空心者为不含完整基因的HEV。HEV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现已证明猴、食蟹猴、非洲绿猴、短尾猴和黑猩猩对HEV易感染,动物实验感染已成功。中国用新疆和沈阳戊型肝炎患者粪便的提取液,感染中国猕猴已连传三代,获得成功。动物试验证实ALT升高前即可从胆汁中检出HEV,并持续存在至ALT恢复正常。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感染的动物,表明血液中HEV-RNA阴转时间几乎与粪便同时。应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实验感染的动物血清抗-HEV,提示感染后2~6周抗-HEV阳转,3~4周达高峰,6周后降至低水平。
  病因学
  本型HEV经口感染,由肠道侵入肝脏复制,于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期由粪便排出病毒
  病理改变
  本型肝炎病理变化似甲型肝炎,有肝细胞气球样变,点状或灶性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有明显胆汁淤积。通过电镜观察,表明本病肝细胞损害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流行病学
  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1989年9月在东京国际肝炎会上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HE)。本病主要见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儿童和老年人发病较少;孕妇易感性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无家庭聚集现象,流行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无慢性化,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根据中国3次戊型肝炎流行调查,其潜伏期为15~75日,平均36日。成人感染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为亚临床型。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一般为亚临床型。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10%~39%),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
  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辅助检查:  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1.酶联免疫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抗-HEV IgM,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是用重组或人工合成多肽作抗原。中国应用本法检测111例急性戊型肝炎,抗HEV阳性率为86.5%,检测32例恢复期患者,抗-HEV阳性率6.3%,提示抗-HEV持续时间较短,病后5~6月63%转阴。
  2.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 Blot,WB)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3.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s Chain Reaction,PCR)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和粪便中HEV-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实验室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4.免疫电镜技术(IEM)和免疫荧光法(IF)用以检测戊型肝炎患者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HEV颗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两种方法均需特殊设备和技术,且HEV在肝组织、胆汁和粪便中存在时间较短,阳性率较低,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预防:  
        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主为的综合性措施。为预防水型传播,主要是保护水源,防止粪便管理;注意食品卫生,改善卫生设施和讲究个人卫生也很重要。使用丙种免疫球蛋白及人胎盘免疫球蛋白预防戊型肝炎多数报告无效。最终要取决于疫苗,HEV分子克隆的成功为研制疫苗提供了基础。
  本病症状一般较轻,多数患者于发病后6周内所有症状消失,转氨酶恢复正常。少数病人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病死率高是本病的一大特点。
  孕妇发病率高,病情较重,怀孕6~9个月者更为严重,常发生流产和死胎,多成为暴发性肝炎。
  携带有其他肝炎病毒的病人,比如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又感染了戊肝,病情会更加严重,而且容易发生重症肝炎,所以要格外警惕。
  预防戊肝要做好对病人的隔离、治疗,病人的各种物品要进行处理。
  戊肝的大流行,大多与饮用水被污染有关。因此在发生水灾以后,更要把饮用水问题重视起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是预防戊肝的重要措施。
        戊肝的危害:  
       戊肝病程较长,至少2个月,多为3~4个月,甚至超过半年。由于病程迁延,肝脏功能不易恢复,给人一种“慢性肝炎”的印象。以前误认为戊肝危害较轻,现在发现,戊肝病情并不像原来认识的那样轻,特别是老年性戊肝的病情相当严重,病人多有非常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胆道系统损伤突出,黄疸多持续加深,且黄疸期长,在恢复期的残留黄疸不易消退,常发生胆管炎、胆囊炎等合并症。另外,戊肝的病死率较高,达到2.5%,而甲肝病死率为0.1%,乙肝(不包括肝硬化)为0.9%,需要注意的是若孕妇感染戊肝病毒,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许多,可高达20%-40%。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5-20 16: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