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3136|回复: 70

[复习资料] 药学职称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第1天,离考试只有26天

    [复制链接]
二零一一考西药 发表于 2017-4-24 23: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剂学 第一节 绪论
一、A1
下列不属于药剂学任务的是
A、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B、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C、新原料药的研究与开发
D、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E、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答案: C
解析: 药剂学的任务: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药剂学的具体任务可归纳如下:①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②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③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④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⑤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⑥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⑦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下列关于剂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剂型系指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B、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
C、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
D、剂型系指某一药物的具体品种
E、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
答案: D
解析: 剂型的概念:是适应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乳剂、气雾剂等均是剂型的一种。故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如吲哚美辛片剂、吲哚美辛栓剂等。制剂的概念是: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品,如阿司匹林片、环丙沙星注射剂等。故本题A.B.C.E的叙述均为正确的,答案选D,其混淆了剂型与制剂的概念。

关于剂型的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A、软膏剂为固体剂型
B、丸剂为半固体剂型
C、气雾剂为固体剂型
D、溶胶剂为液体剂型
E、气雾剂、喷雾剂为经呼吸道给药剂型
答案: D
解析: 药物剂型的分类
(1)按给药途径分为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如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如注射剂、气雾剂、外用溶液剂、洗剂、贴剂、滴眼剂、滴鼻剂、栓剂等。这种分类方法将给药途径相同的剂型作为一类,与临床使用密切相关。
(2)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特征,但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甚至一种剂型可以分到几个分散体系中。
(3)按制备方法分为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等。这种分类法不能包含全部剂型,故不常用。
(4)按形态分为液体剂型,如溶液剂、注射剂等;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栓剂、糊剂等。形态相同的剂型,其制备工艺也比较相近。

在药剂学中使用辅料的目的不包括
A、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
B、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
C、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D、有利于节约成本
E、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改善生理要求
答案: D
解析: 在药剂学中使用辅料的目的:①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②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③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④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改善生理要求。

延缓混悬微粒沉降速度最简易可行的措施是
A、降低分散介质的黏度
B、减小混悬微粒的半径
C、使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接近零
D、加入反絮凝剂
E、加入表面活性剂
答案: B
解析: 由stokes公式可知,混悬剂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成反比。混悬剂微粒沉降速度愈大,动力稳定性就愈小。

关于Strokes定律说法正确的是
A、沉降速率与微粒密度成正比
B、沉降速率与分散介质成正比
C、沉降速率与微粒粒径平方成正比
D、沉降速率与分散介质黏度成正比
E、沉降速率与环境温度成反比
答案: C
解析: 混悬剂中的微粒由于受重力作用,静置时会自然沉降,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为V=2r2(ρ1-ρ2)/9η。式中,V为沉降速度,r为微粒半径,ρ1和ρ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η为分散介质的黏度。由Stokes公式可见,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成反比。

减小混悬微粒沉降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是
A、增加分散介质黏度
B、加入絮凝剂
C、加入润湿剂
D、减小微粒半径
E、增大分散介质的密度
答案: D
解析: 根据Stokes定律V=2r2(ρ1-ρ2)g/9η,V与r2成正比,r增加一倍时V增加四倍。
能增加混悬剂物理稳定性措施的是
A、增大粒径
B、减少粒径
C、增加微粒与液体介质间的密度差
D、减少介质黏度
E、加入乳化剂
答案: B
解析: 根据Stokes定律V=2r2(ρ1-ρ2)g/9η判断减少粒径r、降低微粒与液体介质间的密度差(ρ1-ρ2)、增加介质黏度η都能使沉降速度V减少,增加混悬剂物理稳定性。乳化剂是乳剂的稳定剂,混悬剂不需加入乳化剂。

降低混悬剂微粒沉降速度的有效措施是
A、增大混悬微粒的粒径
B、增大混悬微粒的密度
C、增大分散介质的黏度
D、减小分散介质的密度
E、高温下制备和贮存
答案: C
解析: 混悬剂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成反比。另外,微粒的荷电使微粒间产生排斥作用,加之有水化膜的存在,阻止了微粒间的相互聚结,使混悬剂稳定。

以下对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叙述正确的是
A、正文中收录了制剂通则
B、由一部、二部和三部组成
C、一部收载西药,二部收载中药
D、分一部和二部,每部均由凡例、正文和附录三部分组成
E、分一部和二部,每部均由索引、正文和附录三部分组成
答案: B
解析: 《中国药典》现行版为2010年版,分为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三部为生物制品。

关于非处方药叙述正确的是
A、应针对医师等专业人员作适当的宣传介绍
B、目前,0TC已成为全球通用的非处方药的简称
C、非处方药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疾病,因此对其安全性可以忽视
D、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使用的药品
E、是由专家遴选的、不需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被认为患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答案: B
解析: 非处方药: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经专家遴选,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公布。在非处方药的包装上,必须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识。非处方药在国外又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目前,0TC已成为全球通用的非处方药的简称。

《中国药典》修订出版一次需要经过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E、8年
答案: C
解析: 美国、日本和中国的药典每五年修订出版一次。

关于《中国药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必不断修订出版
B、由国家卫生部门编纂
C、药典的增补本不具法律的约束力
D、由政府颁布执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E、执行药典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答案: E
解析: 药典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药典收载的品种是那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品及其制剂,并明确规定了这些品种的质量标准,在制剂通则中还规定各种剂型的有关标准、检查方法等。一个国家的药典反映这个国家的药品生产、医疗和科学技术的水平。由于医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药物和新的制剂不断被开发出来,对药物及制剂的质量要求也更加严格,所以药品的检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各国的药典经常需要修订。例如,美国、日本和中国的药典每五年修订出版一次。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
A、口服给药
B、静脉注射
C、肌内注射
D、舌下给药
E、鼻腔给药
答案: A
解析: 口服给药经胃肠道吸收,进人肝脏,从而存在首过效应。

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顺应性
B、稳定性
C、有效性
D、安全性
E、临床应用的广泛性
答案: E
解析: 药物制剂的设计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起点,是决定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和顺应性的重要环节。

不属于注射给药的剂型设计要求的是
A、药物应有良好的味觉
B、药物应有较好的稳定性
C、药物应有足够的溶解性
D、对注射部位的刺激性要小
E、应有较好的安全性,应无菌、无热原,不会引起溶血等
答案: A
解析: 设计注射剂型时,根据药物的性质与临床要求可选用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并要求无菌、无热原,刺激性小等。需长期注射给药时,可采用缓释注射剂。对于在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可考虑制成冻干制剂或无菌粉末,用时溶解。

对药物制剂设计的主要内容,错误的叙述是
A、在处方前,全面掌握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特性
B、确定最佳的给药途径,并选择适当的剂型
C、选择合适的辅料或添加剂,采用适当的测试手段,考察制剂的各项质量指标
D、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优化制剂的处方和工艺
E、对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改进、优化或完善
答案: D
解析: 药物制剂的设计目的是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合适的辅料、制备工艺,筛选制剂的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确定包装,最终形成适合于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制剂产品。
二、B
A.方剂
B.制剂
C.药典
D.剂型
E.调剂学
<1> 、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答案: D
解析: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2> 、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指明用法与用量的药剂
答案: A
解析: 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确切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
<3> 、研究方剂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
答案: E
解析: 方剂一般是在医院药房中调配制备的,研究方剂的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称为调剂学。

药剂学 第二节 液体制剂
一、A1
下列可作为液体制剂溶剂的是
A、PEG2000
B、PEG4000
C、PEG6000
D、PEG5000
E、PEG300~600
答案: E
解析:
(1)极性溶剂:常用的有水(water)、甘油(glycerin)、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等。
(2)半极性溶剂:乙醇(alcohol)、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液体制剂中常用聚乙二醇300~600,为无色澄明液体。
(3)非极性溶剂:常用的有脂肪油(fatty oils)、液状石蜡(liquid paraffin)、醋酸乙酯等。

碘在水中溶解度为1:2950,想制备5%碘的水溶液,通常可采用
A、加增溶剂
B、加助溶剂
C、制成盐类
D、制成酯类
E、采用复合溶剂
答案: B
解析: 碘在水中溶解度为1:2950,如加适量的碘化钾,可明显增加碘在水中溶解度,能配成含碘5%的水溶液。碘化钾为助溶剂,增加碘溶解度的机理是KI与碘形成分子间的络合物KI3。

苯巴比妥在90%的乙醇溶液中溶解度最大,则90%的乙醇溶液是
A、潜溶剂
B、极性溶剂
C、助溶剂
D、消毒剂
E、增溶剂
答案: A
解析: 注意潜溶剂、助溶剂、增溶剂的区别。对不溶或难溶于水的药物,在水中加入一种或几种与水互溶的其他溶剂而组成混合溶剂时,其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可使药物溶解度明显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将这种混合溶剂称潜溶剂。常与水组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等。乙醇是半极性溶剂,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常用的助溶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另一类为酰胺类化合物;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下列溶剂中毒性大但溶解性能广泛的是
A、丙二醇
B、甘油
C、水
D、液状石蜡
E、二甲基亚砜
答案: E
解析: 二甲基亚砜是极性溶剂,且本身毒性较大。

对于二甲基亚砜的认识和使用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本品也称万能溶媒
B、主要用于外用制剂以促进药物吸收
C、本品因有恶臭,不应用于内服制剂
D、也可添加于注射剂,以加强吸收
E、本品性质稳定
答案: D
解析: 二甲亚砜(DMSO)溶于水、乙醇、丙酮、乙醚和氯仿,是极性强的惰性溶剂,人们称其为“万能溶剂”。可用作透皮促进剂、溶剂和防冻剂。高浓度可使皮肤有烧灼不适感,或瘙痒或出现红斑,偶可发生疤和皮炎。有时可致恶心、呕吐,高浓度大面积使用可引起溶血。因此目前仅供外用。

酚、鞣质等难溶于
A、乙醇
B、甘油
C、液状石蜡
D、二甲基亚砜
E、水
答案: C
解析: 甘油、二甲基亚砜、水都是极性溶剂,乙醇是半极性溶剂,只有液状石蜡是非极性溶剂。

液体制剂在制备时,加入吐温80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其作用是
A、增溶
B、润湿
C、助溶
D、分散
E、乳化
答案: A
解析: 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后增加某些难溶性物质在溶媒中的溶解度并形成澄明溶液的过程称为增溶,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如:吐温类;

煤酚皂的制备是利用何种原理
A、增溶作用
B、助溶作用
C、改变溶剂
D、制成盐类
E、利用同离子效应
答案: A
解析: 煤酚皂的制备所利用的原理是增溶作用,甲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仅2%左右,但在肥皂溶液中,却能增加到50%

往血液中注入大量低渗溶液时,红细胞可能会
A、溶血
B、水解
C、皱缩
D、凝聚
E、膨胀
答案: A
解析: 大量低渗溶液会是红细胞膜外的水分进入细胞,从而使得红细胞胀大破裂而发生溶血。

常用于W/O型乳剂型基质乳化剂的是
A、司盘类
B、吐温类
C、月桂硫酸钠
D、卖泽类
E、泊洛沙姆
答案: A
解析:

将60%的司盘-80(HLB值4.3)和40%吐温-80(HLB值15)混合后HLB值为
A、3.5
B、4.8
C、8.6
D、10.0
E、7.6
答案: C
解析: 混合后的HLB值为:(60%×4.3+40%×15)/(60%+40%)=8.58%≈8.6%。

液体制剂的特点不包括
A、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
B、可供内服,也可外用
C、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
D、便于携带
E、不适于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
答案: D
解析: 液体制剂的优点有:①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地发挥药效;②给药途径多,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④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⑤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缺点有:①药物分散度大,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②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③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④非均匀性液体制剂,易产生一系列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用吐温40(HLB值15.6)和司盘80(HLB值4.3)配制HLB值为9.2的混合乳化剂100g,两者各需
A、43.4g 56.6g
B、9.9g 9.9g
C、50g 50g
D、20g 80g
E、60g 40g
答案: A
解析: 简单的二组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HLB值可计算如下:
1.      
2.Wa+W b=100g 根据以上那个两个公式计算出吐温40 43.4g、司盘80 56.6g。

氯化苯甲烃铵是一种杀菌的表面活性剂,在与下列何种药物相遇时可失效
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B、无机盐
C、苷类
D、皂类
E、有机酸
答案: D
解析: 氯化苯甲烃铵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皂类一般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者不能配伍使用。

以下表面活性剂中,可作去污洗涤作用的是
A、普朗尼克
B、卖泽
C、苄泽
D、苯扎溴铵
E、十二烷基硫酸钠
答案: E
解析: 硫酸化油的代表是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可与水混合,为无刺激性的去污剂和润湿剂,可代替肥皂洗涤皮肤,也可用于挥发油或水不溶性杀菌剂的增溶。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中常用的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又称月桂硫酸钠、SLS)、十六烷基硫酸钠(鲸蜡醇硫酸钠)、十八烷基硫酸钠(硬脂醇硫酸钠)等。

具有临界胶团浓度是
A、溶液的特性
B、胶体溶液的特性
C、表面活性剂的一个特性
D、高分子溶液的特性
E、亲水胶体的特性
答案: C
解析: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一)表面活性剂胶束(临界胶束浓度);(二)亲水亲油平衡值

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溶液表面张力
A、降低
B、显著降低
C、升高
D、不变
E、不规则变化
答案: B
解析: 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吐温类表面活性剂溶血作用的顺序为
A、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B、吐温80>吐温60>吐温40>吐温20
C、吐温80>吐温40>吐温60>吐温20
D、吐温40>吐温20>吐温60>吐温80
E、吐温40>吐温80>吐温60>吐温20
答案: A
解析: 记忆性知识点

表面活性剂由于能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而起
A、乳化作用
B、助溶作用
C、增溶作用
D、潜溶作用
E、絮凝作用
答案: A
解析: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做定向排列使界面表面张力下降。

关于浊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浊点又称Krafft点
B、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
C、是含聚氧乙烯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 特征值
D、普朗尼克F-68有明显浊点
E、温度达浊点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增加
答案: C
解析: 因加热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而发生混浊的现象称为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在聚氧乙烯链相同时,碳氢链越长,浊点越低;在碳氢链长相同时,聚氧乙烯链越长则浊点越高。大多数此类表面活性剂的浊点在70~100℃,但很多聚氧乙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常压下观察不到浊点,如泊洛沙姆108,泊洛沙姆188等。
Krafft点:是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Krafft点也是表面活性剂应用温度的下限,或者说,只有在温度高于Krafft点时表面活性剂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Krafft点分别约为8℃和70℃,显然,后者在室温的表面活性不够理想。

与表面活性剂乳化作用有关的性质是
A、表面活性
B、在溶液中形成胶束
C、具有昙点
D、在溶液表面做定向排列
E、HLB值
答案: D
解析: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做定向排列使界面表面张力下降。

以下缩写中表示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是
A、HLB
B、GCP
C、CMC
D、MCC
E、CMC-Na
答案: A
解析: GCP表示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CMC表示临界胶束浓度;MCC表示微晶纤维素;CMC-Na表示羧甲基纤维素钠。

具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性剂是
A、卵磷脂
B、肥皂
C、吐温80
D、司盘80
E、泊洛沙姆188
答案: C
解析: 只有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才具有起昙现象,而题中A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虽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但不含聚氧乙烯基,E虽是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但因为它的溶解度很大,在常压下观察不到起昙现象,所以正确的答案只有C。

以下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强的是
A、吐温80
B、肥皂
C、司盘20
D、平平加0
E、苯扎氯铵
答案: E
解析: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顺序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题中A.C.D都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只有E是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有关表面活性剂的正确表述是
A、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要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下,才有增溶作用
B、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时,其浓度必须达到临界胶团浓度
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小,亲水性越大
D、表面活性剂均有很大毒性
E、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故常用作杀菌和防腐剂
答案: E
解析: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是因为形成了胶束;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作定向排列使界面表面张力下降,不一定非形成胶束;HLB值越小,亲油性越大;不是所有的表面活性剂均具有很大的毒性,比如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很小。

具有Krafft点的表面活性剂是
A、单硬脂酸甘油酯
B、司盘
C、肥皂类
D、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E、吐温
答案: C
解析: Krafft点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一个特征值,题中只有C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余的均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属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
A、吐温-80
B、苯扎溴铵
C、有机胺皂
D、司盘-80
E、卵磷脂
答案: C
解析: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阴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①高级脂肪酸盐(肥皂类);②硫酸化物,主要是硫酸化油和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③磺酸化物,系指脂肪族磺酸化物和烷基芳基磺酸化物等。

最适于作疏水性药物润湿剂的HLB值是
A、HLB值为15~18
B、HLB值为7~9
C、HLB值为1.5~3
D、HLB值为3~6
E、HLB值为13~15
答案: B
解析: 不同HLB值表面活性剂的一般适用范围有: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其应用性质有密切关系,HLB值在3~6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做W/O型乳化剂;HLB值在8~1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做O/W型乳化剂。作为增溶剂的HLB值在13~18,作为润湿剂的HLB值在7~9等。

关于HLB值,下列叙述何者是错误的
A、HLB值是代表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B、HLB值是代表乳化剂亲水性和亲油性的比值
C、HLB数值是表示乳化剂的亲水性质
D、不同乳化剂混用时其HLB数值没有相加性
E、常用的HLB值为1~20
答案: D
解析: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混合乳化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

将含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加热至某一特定温度时,溶液会产生沉淀而浑浊,此温度称为
A、熔点
B、昙点
C、冰点
D、凝点
E、闪点
答案: B
解析: 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聚氧乙烯链可发生强烈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以下缩写中表示临界胶束浓度的是
A、HLB
B、GMP
C、CMC
D、MC
E、CMS-Na
答案: C
解析: HLB表示亲水亲油平衡值,GMP表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MC表示甲基纤维素,CMS-Na表示羧甲基淀粉钠。

关于理想防腐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质稳定
B、能改善制剂稳定性
C、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
D、溶解度能达到有效的防腐浓度
E、对大部分微生物有较强的防腐作用
答案: B
解析: 理想防腐剂应性质稳定不影响制剂稳定性。所以B错。

茶碱在乙二胺存在下,溶解度由1:120增大至1:5,乙二胺的作用是
A、增溶
B、助溶
C、矫味
D、防腐
E、增大溶液的pH
答案: B
解析: 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后增加某些难溶性物质在溶媒中的溶解度并形成澄明溶液的过程称为增溶,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如:吐温类;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水中,当加入第三种物质时能增加其溶解度;这种物质就称为助溶剂。
助溶与增溶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是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胶体电解质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乙酰胺等。

作为防腐剂的是
A、尼泊金类
B、甜菊苷
C、阿司帕坦
D、甲基纤维素
E、明胶
答案: A
解析: 常用防腐剂有: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乙酯、丙酯、丁酯)亦称尼泊金类。常用浓度为0.01%~0.25%,这是一类很有效的防腐剂,化学性质稳定。②苯甲酸及其盐,用量一般为0.03%~0.1%。苯甲酸未解离的分子抑菌作用强,所以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最适pH值是4.0。溶液pH值增高时解离度增大,防腐效果降低。③山梨酸,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02%~0.04%(pH<6.0),对酵母、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8%~1.2%。本品的防腐作用是未解离的分子,在pH值4.0水溶液中效果较好。④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防腐剂使用浓度为0.02%~0.2%。⑤醋酸氯乙定又称醋酸氯已定,用量为0.02%~0.05%。⑥其他防腐剂如邻苯基苯酚微溶于水,使用浓度为0.005%~0.2%;桉叶油为0.01%~0.05%;桂皮油为0.01%。薄荷油为0.05%。

下关于苯甲酸与苯甲酸钠防腐剂的描述,错误的是
A、分子态的苯甲酸抑菌作用强
B、在酸性条件下抑菌效果较好,最佳pH为4
C、pH增高,苯甲酸解离度增大,抑菌活性下降
D、苯甲酸与羟苯酯类防腐剂合用具有防腐与防发酵作用
E、相同浓度的苯甲酸与苯甲酸钠抑菌作用相同
答案: E
解析: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抑菌作用不同,苯甲酸未解离的分子抑菌作用强。

属于非极性溶剂的是
A、水
B、甘油
C、丙二醇
D、二甲基亚砜
E、液状石蜡
答案: E
解析:
(1)极性溶剂:常用的有水(water)、甘油(glycerin)、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等。
(2)半极性溶剂:乙醇(alcohol)、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液体制剂中常用聚乙二醇300~600,为无色澄明液体。
(3)非极性溶剂:常用的有脂肪油(fatty oils)、液状石蜡(liquid paraffin)、醋酸乙酯等。

属于半极性溶剂的是
A、H2O
B、甘油
C、脂肪油
D、丙二醇
E、液状石蜡
答案: D
解析: (1)极性溶剂:常用的有水(water)、甘油(glycerin)、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等。
(2)半极性溶剂:乙醇(alcohol)、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液体制剂中常用聚乙二醇300~600,为无色澄明液体。
(3)非极性溶剂:常用的有脂肪油(fatty oils)、液状石蜡(liquid paraffin)、醋酸乙酯等。

有“万能溶媒”之称的是
A、甘油
B、乙醇
C、液状石蜡
D、聚乙二醇
E、二甲基亚砜
答案: E
解析: 二甲基亚砜又被称为万能溶媒,该知识点了解即可。

下列可作防腐剂用的是
A、十二烷基硫酸钠
B、甘油
C、泊洛沙姆188
D、苯甲酸钠
E、甜菊苷
答案: D
解析: 常用防腐剂包括:①尼泊金类②苯甲酸及其盐③山梨酸及其盐④苯扎溴胺⑤醋酸氯己定。

处方为碘50g,碘化钾100g,蒸馏水适量,制成复方碘溶液1000ml。其中,碘化钾的作用是
A、助溶
B、脱色
C、抗氧化
D、增溶
E、补钾
答案: A
解析: 复方碘溶液中,碘化钾增加碘溶解度的机制是KI与I2形成分子间的络合物KI3,因此碘化钾是助溶剂。

将液体制剂分为胶体溶液、混悬液、乳浊液等属于
A、按照分散系统分类
B、按照性状分类
C、按照物态分类
D、按照制备方法分类
E、按照给药途径分类
答案: A
解析: 液体制剂的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液体制剂分为均相液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两大类。
均相液体制剂:如低分子溶液剂和高分子溶液剂。
非均相液体制剂:如溶胶剂、乳剂、混悬剂等。
按给药途径分类:液体制剂分为内服液体制剂,如合剂、糖浆剂、乳剂、混悬液、滴剂等和外用液体制剂,如皮肤用液体制剂、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和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等。

与液体药剂特点不符的是
A、可减少某些药对胃的刺激性
B、给药途径广
C、稳定性好,易于携带和运输
D、便于分剂量,老幼服用方便
E、工艺简单,易掌握
答案: C
解析: 液体药剂的优点有:①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地发挥药效;②给药途径多,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④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⑤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缺点:①药物分散度大,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②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③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人防腐剂;④非均匀性液体制剂,易产生一系列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是
A、合剂
B、醑剂
C、搽剂
D、洗剂
E、芳香水剂
答案: B
解析: 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

关于糖浆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糖浆剂为高分子溶液
B、可作矫味剂,助悬剂
C、糖浆剂是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D、热熔法制备有溶解快、滤速快,可以杀死微生物等特点
E、蔗糖浓度高时渗透压大,微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
答案: A
解析: 糖浆剂属于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包括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酊剂、醑剂、甘油剂、涂剂等。

下列关于高分子溶液性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高分子溶液为均相液体制剂
B、高分子溶液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C、高分子溶液的黏度与其分子量无关
D、制备高分子溶液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
E、高分子溶液中加入大量电解质,产生沉淀的现象称为盐析
答案: C
解析: 高分子溶液的黏度与分子量:高分子溶液是黏稠性流体,其黏度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式[η]=KMa表示。

以g/g为单位,糖浆剂的含糖量应大于
A、64.7%
B、70%
C、75%
D、80%
E、85%
答案: A
解析: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用。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浓度为85%(g/ml)或64.7%(g/g)。

高分子溶液剂加入大量电解质可导致
A、高分子化合物分解
B、产生凝胶
C、盐析
D、胶体带电,稳定性增加
E、使胶体具有触变性
答案: C
解析: 向高分子溶液剂中加入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破坏高分子的水化膜,使高分子凝结而沉淀,这一过程称为盐析。一些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黏稠性流动液体,温度降低时形成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产生凝胶。高分子溶液剂本身就具有荷电性。触变性与温度有关。

胃蛋白酶合剂处方:胃蛋白酶20g,稀盐酸20ml,橙皮酊50ml,单糖浆100ml,蒸馏水适量,共制1000ml。该制剂属于
A、混悬液型
B、溶液型
C、疏水胶体型
D、乳浊液型
E、高分子溶液剂(胶浆剂)型
答案: E
解析: 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溶液剂以水为溶剂,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或称胶浆剂。胃蛋白酶合剂是分子溶解于水中形成的高分子溶液剂。

关于糖浆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作矫味剂,助悬剂
B、糖浆剂为高分子溶液
C、热溶法制备有溶解快,滤速快,可以杀灭微生物等优点
D、蔗糖浓度高时渗透压大,微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
E、可加适量乙醇、甘油作稳定剂
答案: B
解析: 糖浆剂为低分子溶液剂。

于溶胶剂中加入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具有亲水胶体的性质而增加稳定性,这种胶体称为
A、助悬剂
B、絮凝剂
C、脱水剂
D、保护胶
E、乳化剂
答案: D
解析: 助悬剂是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药物微粒的亲水性的附加剂;向混悬剂中加入适当电解质,使混悬剂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从而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此时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能破坏高分子水化膜的物质如乙醇、丙酮为脱水剂;乳化剂是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备混悬液时,加入亲水高分子材料,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的物质称为
A、乳化剂
B、助悬剂
C、增溶剂
D、润湿剂
E、絮凝剂
答案: B
解析: 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关于混悬剂沉降容积比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药典》规定口服混悬剂在3小时的F值不得低于0.5
B、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F)是混悬剂沉降前混悬剂容积与沉降后沉降物的容积的比值
C、F值越小混悬剂越稳定
D、F值在0~10之间
E、F值越大混悬剂越稳定
答案: E
解析: 错误选项的正确描述
A.《中国药典》规定口服混悬剂在3小时的F值不得低于0.9
B.沉降容积比是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
C.F值愈大混悬剂愈稳定
D.F值在1~0之间

制备混悬剂时加入适量电解质的目的是
A、调节制剂的渗透压
B、增加混悬剂的离子强度
C、使微粒的ξ电位增加,有利于稳定
D、增加介质的极性,降低药物的溶解度
E、使微粒的ξ电位降低,有利于稳定
答案: E
解析: 制备混悬剂时加入适量的电解质使微粒的ζ电位降低有利于稳定。

评价混悬剂质量方法不包括
A、流变学测定
B、重新分散试验
C、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D、澄清度的测定
E、微粒大小的测定
答案: D
解析: 评定混悬剂质量的方法:(1)微粒大小的测定(2)沉降容积比的测定(3)絮凝度的测定(4)重新分散试验(5)ζ电位测定(6)流变学测定

以下可作为絮凝剂的是
A、西黄蓍胶
B、甘油
C、羧甲基纤维素钠
D、聚山梨酯80
E、枸橼酸钠
答案: E
解析: A是天然高分子助悬剂,B 是低分子助悬剂,C是合成高分子助悬剂,D是润湿剂,E是电解质,可作絮凝剂。

下列关于絮凝度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絮凝度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用β表示
B、絮凝度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减少的倍数
C、絮凝度不能用于评价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D、絮凝度越小,絮凝效果越好
E、絮凝度不能用于预测混悬剂的稳定性
答案: A
解析: 絮凝度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用β表示,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絮凝度越大,絮凝效果越好,用絮凝度评价絮凝剂的絮凝效果、预测混悬剂的稳定性,有重要的价值。

下列关于助悬剂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助悬剂是乳剂的一种稳定剂
B、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可作助悬剂
C、助悬剂可以减少分散介质的黏度
D、助悬剂可降低微粒的ξ电位
E、助悬剂可减少药物微粒的亲水性
答案: B
解析: 助悬剂是混悬剂的一种稳定剂,是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药物微粒的亲水性的附加剂。降低微粒的ξ电位是絮凝剂的作用。

下列能作助悬剂的是
A、磷酸盐
B、糖浆
C、枸橼酸钾
D、酒石酸钠
E、吐温80
答案: B
解析: 作助悬剂的物质一般为具有黏性的物质,糖浆是低分子助悬剂。而酒石酸钠、枸橼酸钾、磷酸盐是有机酸的盐,不能作助悬剂,只能作絮凝剂。吐温80是表面活性剂,作润湿剂。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A、分散法
B、单凝聚法
C、复凝聚法
D、干胶法
E、湿胶法
答案: A
解析: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最常用的是分散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是制备微囊的常用方法。干胶法、湿胶法是制备乳剂常用的方法。

下列关于助悬剂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助悬剂是乳剂的一种稳定剂
B、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可作助悬剂
C、助悬剂可以减少分散介质的黏度
D、助悬剂可降低微粒的℃电位
E、助悬剂可减少药物微粒的亲水性
答案: B
解析: 助悬剂是混悬剂的一种稳定剂,是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药物微粒的亲水性的附加剂。降低微粒的ζ电位的是絮凝剂的作用。

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湿润的作用是
A、消泡作用
B、去污作用
C、润湿作用
D、乳化作用
E、增溶作用
答案: C
解析: 润湿剂: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湿润的附加剂。最常用的润湿剂是HLB值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泊洛沙姆等。

有关药物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剂的分层是不可逆现象
B、乳剂破裂后,加以振摇,能重新分散,恢复成原来状态的乳剂
C、凡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物质的催化反应称特殊酸碱催化反应
D、亚稳定型晶型属于热力学不稳定晶型,制剂中应避免使用
E、为增加混悬液稳定性,加入的能降低Zeta电位、使粒子产生絮凝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答案: E
解析: 错误选项的正确叙述:
A.乳剂的分层是可逆现象
B.乳剂破裂后,加以振摇,也不能重新分散,恢复成原来状态的乳剂
C.凡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物质的催化反应称广义酸碱催化反应
D.药物晶型分为稳定型、亚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三种,亚稳定型可转变为稳定型,属热力学不稳定晶型。由于其溶解度大于稳定型药物,故常用亚稳定型药物制成多种固体制剂。制剂中不应避免使用。

油中乳化剂法又称
A、湿胶法
B、干胶法
C、机械法
D、新生皂法
E、两相交替加入法
答案: B
解析: 油中乳化剂法又称干胶法:本法的特点是先将乳化剂(胶)分散于油相中研匀后加水相制备成初乳,然后稀释至全量。

关于乳剂的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剂属于胶体制剂
B、乳剂属于均相液体制剂
C、乳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D、制备乳剂时需要加入适宜的乳化剂
E、乳剂分散度小,药物吸收缓慢,生物利用度高
答案: D
解析: 错误选项的正确叙述如下:
A.乳剂属于胶体制剂——乳剂是一个独立的剂型,不属于胶体制剂。
B.乳剂属于均相液体制剂——乳剂属于非均相液体制剂
C.乳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E.乳剂分散度小,药物吸收缓慢,生物利用度高——乳剂中液滴的分散度很大,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很快,生物利用度高

属于O/W型固体微粒类乳化剂的是
A、氢氧化钙
B、氢氧化锌
C、氢氧化铝
D、阿拉伯胶
E、十二烷基硫酸钠
答案: C
解析: 固体微粒类乳化剂能作O/W型乳化剂的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能作W/O型乳化剂的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锌。阿拉伯胶是天然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下列乳化剂中,属于固体微粒型乳化剂的是
A、氢氧化铝
B、油酸钠
C、蜂蜡
D、明胶
E、苄泽
答案: A
解析: 乳化剂包括:①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如油酸钠、苄泽);②天然乳化剂(明胶);③固体微粒乳化剂;④辅助乳化剂(蜂蜡)。

有关乳浊液的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水包油型,简写为水/油或O/W型
B、油包水型,简写为水/油或O/W型
C、水包油型,油为外相,水为不连续相
D、油包水型,油为外相,水为不连续相
E、油包水型,水为连续相,油为不连续相
答案: D
解析: 油包水型乳浊液,油相为连续相,水相为分散相,简写为水/油或W/O型。

可用于静脉注射用乳剂的乳化剂的是
A、泊洛沙姆188
B、司盘60
C、吐温80
D、十二烷基硫酸钠
E、蔗糖脂肪酸酯
答案: A
解析: 根据乳剂给药途径选择:口服乳剂应选择无毒的天然乳化剂或某些亲水性高分子乳化剂等;外用乳剂应选择对局部无刺激性、长期使用无毒性的乳化剂;注射用乳剂应选择磷脂、泊洛沙姆等乳化剂。

乳剂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乳剂液滴的分散度大
B、乳剂中药物吸收快
C、乳剂的生物利用度高
D、一般W/O型乳剂专供静脉注射用
E、静脉注射乳剂注射后分布较快,有靶向性
答案: D
解析: 乳剂的特点
(1)乳剂中液滴的分散度很大,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很快,生物利用度高;
(2)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而且使用方便;
(3)水包油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并可加入矫味剂;
(4)外用乳剂能改善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
(5)静脉注射乳剂注射后分布较快、药效高、有靶向性;
(6)肠外营养乳剂,是营养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形成W/O型乳剂的乳化剂是
A、硬脂酸钠
B、氢氧化钙
C、聚山梨酯80
D、十二烷基硫酸钠
E、阿拉伯胶
答案: B
解析: O/W型乳化剂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W/O型乳化剂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等。

下列属于天然乳化剂的是
A、西黄蓍胶
B、卖泽
C、硬脂酸钠
D、皂土
E、氢氧化镁
答案: A
解析: 天然乳化剂 天然乳化剂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不强,但它们易形成高分子膜而使乳滴稳定。常用的有多糖类的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及明胶、白蛋白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等。

以西黄蓍胶为乳化剂形成乳剂,其乳化膜是
A、单分子乳化膜
B、多分子乳化膜
C、固体粉末乳化膜
D、复合凝聚膜
E、液态膜
答案: B
解析: 多分子乳化膜: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类乳化剂,在乳剂形成时被吸附于乳滴的表面,形成多分子乳化剂层,称为多分子乳化膜。强亲水性多分子乳化膜不仅阻止乳滴的合并,而且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使乳剂更稳定。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等作乳化剂就能形成多分子膜。

在混悬剂中加入聚山梨酯类可作
A、乳化剂
B、助悬剂
C、絮凝剂
D、反絮凝剂
E、润湿剂
答案: E
解析: 乳化剂是乳剂中使用的附加剂,助悬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润湿剂是混悬剂中应用的稳定剂,表面活性剂不能作助悬剂或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最常用的润湿剂是HLB值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

能增加油相黏度的辅助乳化剂是
A、甲基纤维素
B、羧甲基纤维素钠
C、单硬脂酸甘油酯
D、琼脂
E、西黄蓍胶
答案: C
解析: 除C以外,其余的都是能增加水相黏度的辅助乳化剂。

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
A、提高两相液体的表面张力
B、加人适量的乳化剂
C、有时可不必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D、有任意的相比
E、很高的温度
答案: B
解析: 加入适量的乳化剂,来降低油水两相液体的表面张力形成乳剂,但要形成稳定的乳剂还需要形成牢固的乳化膜及有适当的相比。温度应适当,不是越高越易形成乳剂。

乳剂放置后,有时会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A、分层(乳析)
B、破裂
C、反絮凝
D、絮凝
E、转相
答案: A
解析: 乳剂的分层系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又称乳析。

外耳道发炎时所用的滴耳剂最好调节为
A、中性
B、酸性
C、弱酸性
D、碱性
E、弱碱性
答案: C
解析: 滴耳剂系指药物制成供滴耳用的澄清溶液或混悬液。滴耳剂一般有消毒、止痒、收敛、消炎及润滑的作用。外耳道发炎时,其pH多为7.1~7.8,所以外耳道所用的药剂最好呈弱酸性。
二、B
A.普朗尼克
B.季铵化物
C.卵磷脂
D.肥皂类
E.乙醇
<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
答案: A
解析: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脂肪酸甘油酯、蔗糖脂肪酸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聚山梨酯(吐温)、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或普朗尼克)。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肥皂类(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有机胺皂)、硫酸化物(硫酸化油、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磺酸化物。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季铵化物,主要有苯扎氯铵(洁尔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2>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
答案: D
解析: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脂肪酸甘油酯、蔗糖脂肪酸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聚山梨酯(吐温)、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或普朗尼克)。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肥皂类(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有机胺皂)、硫酸化物(硫酸化油、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磺酸化物。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季铵化物,主要有苯扎氯铵(洁尔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3>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
答案: B
解析: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脂肪酸甘油酯、蔗糖脂肪酸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聚山梨酯(吐温)、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或普朗尼克)。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肥皂类(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有机胺皂)、硫酸化物(硫酸化油、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磺酸化物。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季铵化物,主要有苯扎氯铵(洁尔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A.乳剂
B.溶胶剂
C.混悬剂
D.低分子溶液剂
E.高分子溶液剂
<1> 、小分子或离子分散,溶液澄明、稳定的是
答案: D
解析:
<2> 、高分子化合物以分子分散的是
答案: E
解析:
<3> 、以液滴分散成多相体系的是
答案: A
解析:

A.反絮凝剂
B.絮凝剂
C.稳定剂
D.助悬剂
E.润湿剂
<1> 、使微粒双电层的ξ电位降低的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 如在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可能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降低表面所荷的电量,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从而使微粒的物理稳定性下降,出现絮凝状态,即微粒呈絮状,形成疏松的纤维状结构,但振摇可重新分散均匀。这种作用叫做絮凝作用,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2> 、增加分散介质黏度的附加剂
答案: D
解析: 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3> 、有助于药物润湿与分散的附加剂
答案: E
解析: 润湿剂: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湿润的附加剂。

A.单硬脂酸甘油酯
B.甘油
C.凡士林
D.十二烷基硫酸钠
E.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上述辅料在软膏中的作用
<1> 、O/W型基质的保湿剂
答案: B
解析: O/W型基质外相含有多量水,水分易蒸发失散而使软膏变硬,故常加入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作保湿剂。软膏剂油脂性基质包括凡士林、石蜡和液状石蜡、羊毛脂、蜂蜡与鲸蜡和二甲硅油等。O/W型基质的乳化剂常用的有一价皂如三乙醇胺、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类、平平加O、乳化剂OP等。
<2> 、油性基质
答案: C
解析: O/W型基质外相含有多量水,水分易蒸发失散而使软膏变硬,故常加入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作保湿剂。软膏剂油脂性基质包括凡士林、石蜡和液状石蜡、羊毛脂、蜂蜡与鲸蜡和二甲硅油等。O/W型基质的乳化剂常用的有一价皂如三乙醇胺、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类、平平加O、乳化剂OP等。
<3> 、O/W型基质的乳化剂
答案: D
解析: O/W型基质外相含有多量水,水分易蒸发失散而使软膏变硬,故常加入甘油、丙二醇,山梨醇等作保湿剂。软膏剂油脂性基质包括凡士林、石蜡和液状石蜡、羊毛脂、蜂蜡与鲸蜡和二甲硅油等。O/W型基质的乳化剂常用的有一价皂如三乙醇胺、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类、平平加O、乳化剂OP等。

A.分层
B.转相
C.絮凝
D.破裂
E.酸败
<1> 、微生物作用可使乳剂
答案: E
解析: 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影响,使乳剂组分(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乳化剂失效后,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导致液滴合并成大液滴,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经过振摇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分散状态,是不可逆过程。乳剂放置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使两相间的密度差加大,最终乳剂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导致分层,经振摇后很快再分散均匀恢复乳剂状态。
<2> 、乳化剂失效可致乳剂
答案: D
解析: 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影响,使乳剂组分(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乳化剂失效后,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导致液滴合并成大液滴,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经过振摇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分散状态,是不可逆过程。乳剂放置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使两相间的密度差加大,最终乳剂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导致分层,经振摇后很快再分散均匀恢复乳剂状态。
<3> 、重力作用可造成乳剂
答案: A
解析: 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影响,使乳剂组分(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乳化剂失效后,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导致液滴合并成大液滴,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经过振摇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分散状态,是不可逆过程。乳剂放置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使两相间的密度差加大,最终乳剂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导致分层,经振摇后很快再分散均匀恢复乳剂状态。

A.分层
B.转相
C.絮凝
D.破裂
E.酸败
<1> 、微生物作用可使乳剂
答案: E
解析: 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影响,使乳剂组分(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乳化剂失效后,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导致液滴合并成大液滴,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经过振摇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分散状态,是不可逆过程。乳剂放置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使两相间的密度差加大,最终乳剂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导致分层,经振摇后很快再分散均匀恢复乳剂状态。
<2> 、乳化剂失效可致乳剂
答案: D
解析: 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影响,使乳剂组分(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乳化剂失效后,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导致液滴合并成大液滴,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经过振摇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分散状态,是不可逆过程。乳剂放置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使两相间的密度差加大,最终乳剂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导致分层,经振摇后很快再分散均匀恢复乳剂状态。
<3> 、重力作用可造成乳剂
答案: A
解析: 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影响,使乳剂组分(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乳化剂失效后,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导致液滴合并成大和液滴,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经过振摇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分散状态,是不可逆过程。乳剂放置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使两相间的密度差加大,最终乳剂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导致分层,经振摇后很快再分散均匀恢复乳剂状态。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极性 +48 收起 理由
woaibaobaohxy + 8 很给力!
跛脚蜥 + 40 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3-29 13: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