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3850|回复: 117

[考试资料] 执业中药师学习第三十二天 (中药专业知识一)

  [复制链接]
yoon 发表于 2017-8-18 12: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oon 于 2017-8-18 12:13 编辑

第一章 中药与方剂
  【最佳选则题】
  《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味数是
  A.921种
  B.730种
  C.716种
  D.850种
  E.365种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升浮性所示的功效是
  A.清热
  B.息风
  C.开窍
  D.消积
  E.潜阳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具有收敛邪气的药味
  A.辛味
  B.甘味
  C.酸味
  D.咸味
  E.苦味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不属于温热药所示的效应是
  A.温里散寒
  B.回阳救逆
  C.补火助阳
  D.凉血解毒
  E.温经通络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下面关于五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
  B.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
  C.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
  D.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
  E.软坚散结的药多淡味
          『正确答案』E

  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应慎用的药味是
  A.甘味
  B.淡味
  C.苦味
  D.涩味
  E.辛味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指出下列关于五味的阴阳归属正确是
  A.辛、甘、酸属阳,咸、苦、淡属阴
  B.辛、甘、咸属阳,酸、苦、淡属阴
  C.辛、淡、咸属阳,酸、苦、甘属阴
  D.辛、酸、咸属阳,甘、苦、淡属阴
  E.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以下不属于七情配伍内容的是
  A.相杀
  B.相克
  C.相恶
  D.单行
  E.相须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一首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为
  A.反佐药
  B.使药
  C.佐助药
  D.君药
  E.臣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A.相恶
  B.相反
  C.相杀
  D.相使
  E.相畏
  1. 表示增毒的配伍关系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 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A.单行
  B.相须
  C.相杀
  D.相恶
  E.相反
  1. 配伍后增效的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 配伍后增毒的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配伍选则题】
  A.伤阳 B.腻膈 C.敛邪
  D.伤津 E.耗气
  酸味的不良作用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辛味的不良作用是
          『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苦味的不良作用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A.相恶 B.相杀 C.相须
  D.相反 E.单行
  表示增效配伍关系的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表示增毒配伍关系的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表示减毒配伍关系的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表示减效配伍关系的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综合分析题】
  麻黄汤为张仲景的著名方剂,组成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治疗外感风寒病症药物的性味一般为
  A.苦温
  B.辛温
  C.酸温
  D.咸温
  E.甘温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方中麻黄和桂枝的配伍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E.相反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甘草在方中的起到的作用是
  A.君药
  B.臣药
  C.佐助药
  D.反佐药
  E.使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多项选择题】
  中药性能的内容包括
  A.四气
  B.五味
  C.归经
  D.毒性
  E.升降浮沉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下列哪些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
  A.是否含有毒成分
  B.整体是否有毒
  C.用量是否适当
  D.给药的途径
  E.药物的剂型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临床运用毒剧药物应利用的配伍关系是
  A.相使
  B.相须
  C.相畏
  D.相反
  E.相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组方原则包含的内容有
  A.君
  B.臣
  C.引
  D.佐
  E.使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佐药包括的作用有
  A.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B.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C.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的药物
  D.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烈性的药物
  E.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第一章 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
  
  托名“神农”
  
  神仙等级(上中下)
  
  365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自然景色要注意
  
  730
  
  《新修本草》
  
  长孙无忌、李勋、苏敬
  
  首创图文
  
  850
  
  《证类本草》
  
  唐慎微
  
  慎微—证据—图文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1746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记载药物最多
  
  1892
  
  《纲目拾遗》
  
  赵学敏
  
  特殊 奇特的药 增收新药数目之冠
  
  921
  716

  
  《中华本草》
  
   
  
   
  
  8980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五味
  (一)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确定依据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
  《素问·五脏生成》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6.涩
  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滑脱诸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海螵蛸等,均具涩味。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均具芳香味。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亦能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
  (一)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
  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
  2.药物的气味厚薄
  一般认为,味薄(辛、甘、微苦等)者升,气薄(寒、凉、微寒、平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厚(酸、苦、咸等)者沉。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等等。
  3.药物的性味
  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又有不少药表现为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而具升浮之性,又能清热解毒、通便而具沉降之性;前胡,既能降气祛痰而显沉降性,又能宣散风热而显升浮性。

  (三)所示效用
  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一般说,病位在上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一般说,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有时也根据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之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常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
  (五)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①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少量性属沉降的药,在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制约。

  
第三节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既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功效
  (一)含义
  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其有高级与初级之别。
  (二)认定
  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的方法反推而得。
  (三)表述
  中药功效的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结构构成的词组。其中,对初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的词组,如“已心痛”,“已疥”,“截疟”,“治瘘”,“治皮胀”,“主寒热、疝瘕、头风、目黄、耳聋”,“延年”等。
  对高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脏器(如心、肺、脾、肾、肝、胃、小肠、胆、皮肤等)、生理功能或分泌排泄物(如阴、阳、气、血、津、液、精、尿、便)及病理产物或反应(如痰浊、瘀血、疼痛、结石)等名称构成的词组。如清热、燥湿、散风寒、祛风湿,平肝、补肝、补肾、清肺,补气、生津、行气、活血、通便、利尿、化痰、祛痰、泻火、化瘀、排石等。

  (四)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
  (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的各纲辨证相对应。如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辨证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对应虚实辨证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的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
  (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等辨证相对应。如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
  (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对应气病辨证的有补气、行气、降气、敛气等;对应血病辨证的有养血、活血、止血、和血、摄血等;对应津液辨证的有生津、保津、化痰、涤痰、化饮、逐饮、利水、逐水等。
  (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脏腑辨证的各脏腑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对应心脏的有养心、清心、泻心火、补心血、通心脉等;对应肺脏的有宣肺、温肺、清肺、润肺、敛肺、降肺气等;对应大肠的有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等;对应脾脏的有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清脾热、补脾气、升脾阳等;
  对应胃腑的有温胃、健胃、养胃、开胃、泻胃火、降逆止呕等;对应肝脏的有疏肝、清肝、养肝、暖肝、泻肝火、平肝、潜阳、养肝阴(血)、息肝风等;对应胆腑的有利胆、清胆、温胆、利胆排石等;对应肾脏的有温肾、补肾、益肾、固肾、滋肾阴、补心气、助肾阳、暖肾气、补肾纳气、益肾填精等;对应膀胱腑的有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对应三焦、脑腑、女子胞的有通利三焦、健脑、醒脑、暖宫等。
  (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降厥阴经上逆之寒气等。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毒、散血解毒等。
  (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如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
  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
  (1)对因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其中,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功效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等;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
  (2)对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3)对病证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疟疾、赘疣、痹证、鼻渊、黄疸、肺痈、绦虫证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他药的疗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
  (4)对现代病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西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如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

  
  
二、主治病证
  (一)含义
  所谓主治病证,是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
  (二)表述
  1.病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
  2.证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

  
三、功效与主治的相互关系
  (一)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
  初级功效是高级功效的基础,而高级功效是初级功效的升华与提高。
  (二)功效与主治病证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
  (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内在联系
  每一味中药都具有独特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及配伍应用,三者环环相扣,互为印证,缺一不可。在学习应用单味药时,首先要弄清其性能特点,并以此为纲,理解记忆其功效主治,领悟掌握其配伍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好中药、用好中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中药的配伍

  一、中药配伍的目的
  中药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二、单味药配伍
  (一)七情配伍
  1.含义
  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即指单味中药配伍同用的七种情形。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内容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
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云生姜杀半夏。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二)君臣佐使
  所谓“君臣佐使”,是指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也就是组方的原则。
  
  
三、中成药配伍
  (一)含义
  所谓中成药配伍,是指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中成药同用的用药方法。
  (二)内容
  1.功似配伍
  2.功异配伍

  
第五节 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二、常用的治法
  (一)汗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是以使人汗出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
  (二)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凡是痰涎壅塞在咽喉,或顽痰蓄积在胸膈,或宿食停滞在胃脘,或误食毒物尚留在胃中未下等,都可及时用吐法使之涌吐而出。由于吐法能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若病情虽急,却有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都必须慎用。
  (三)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衃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种治法。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凡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皆可投用和法,以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使病去人安。
  (五)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六)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甚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以及清脏腑热等不同。清法的运用范围较广,尤其治疗温热病中更为常用。火热最易伤津耗液,大热又能伤气,故而清法中又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
  (七)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由于消法治疗的病证较多,病因也各不相同,所以消法又分消导食积、消痞化癥、消痰祛水、消疳杀虫、消疮散痈等。
  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蓄积有形之邪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中却有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证倶实,邪在脏腑之间,必须速除,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瘕痞块,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消法也常与补法或下法配合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目的。
  (八)补法
  补法是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

  
  
三、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使用单味药治病进而用多味药治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病施治到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
  (一)组方原则
  1.君药
  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
  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二)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变化
  一是佐使药的加减,因为佐使药在方中的药力较小,不至于引起其功能的根本改变,所以这种加减是在主证不变的前提下,对某些药进行增减,以适应治疗某些次要兼证的需要。
  二是臣药的加减,这种加减改变了原方的配伍关系,会使方剂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
  2.药量加减变化
  此种变化是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不变,而各药的用量有了改变,导致其功能和主治病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3.剂型更换变化
  中药制剂种类较多,各有特点。同一方剂,由于配制的剂型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但这种差异只是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极性 +52 被赞美 +1 收起 理由
王宇华 + 12 很给力!
zgz456789 + 15 赞一个!
极度无情 + 1 赞一个!
伯爵 + 2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yoon 发表于 2017-8-18 12: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每次考试都有病症分类,直接说病名字的一般是病,证就是一些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uke75 发表于 2017-8-18 15: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要每题都回复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oon 发表于 2017-8-18 15: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yuke75 发表于 2017-8-18 15:05
我不要每题都回复吧?

不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慧2344 发表于 2017-8-18 15: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若水1376513021 发表于 2017-8-18 17: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想看看试题和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zzzxxhh 发表于 2017-8-19 10: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gz456789 发表于 2017-8-20 17: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4-18 09: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