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2501|回复: 14

[工作资料] 中药性能特点

[复制链接]
幸福还有多远 发表于 2012-9-6 09: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积极性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夏月麻黄”:香薷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将军”:大黄

  “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血中之气药”:川芎

  “头痛不离川芎” (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极性 +18 收起 理由
点点。圈圈。 + 8 很给力!
ilwfj117 + 10 不是求助吧,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kamao 发表于 2012-9-6 13: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谢谢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幸福还有多远 发表于 2012-9-6 14: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kamao 发表于 2012-9-6 13:04
挺好的,谢谢哈

不客气,大家互相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ingning724 发表于 2012-9-6 15: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幸福还有多远 发表于 2012-9-6 15: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ning724 发表于 2012-9-6 15:43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不客气,互相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ingning724 发表于 2012-9-10 09: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还有更多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mufei 发表于 2012-9-12 22: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 本文出自药圈,原文地址:http://www.yaoq.net/thread-803952-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胡搅蛮缠 发表于 2012-11-20 21: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hezk 发表于 2012-11-24 14: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宝忠 发表于 2012-11-24 20: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ojowhen 发表于 2012-11-25 10: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性能的特点


性能指的是中药的性味和功能。中药性能是中医用药的理论根据,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叫四气。

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也就叫五味。

中药的性味,就是指四气五味而言。

功能,通常包括药物作用的部位(中医名为“归经”)、药物作用的趋向(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和补泻、配伍、宜忌等。

中医治病,其目的在于驱除病邪、消去病因、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现象,协调和恢复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而中药之所以能针对病证发挥其治疗作用,是由各种药物的性能特点,也就是药物的偏性所决定的,即是以药物的某种偏性来纠正病证所表现的阴阳的偏盛偏衰。例如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就是同所治病证性质的寒(阴)、热(阳)相对而言的。凡能够消除或减轻阳热证的中药,其性味一般偏于寒或凉,如黄芩、板蓝根能治发热、口渴、咽痛、舌红、脉数等热证,故其药属寒凉性质;反之,能够清除或减轻阴寒证的中药,其性味一般偏于热性或温性,如干姜、附片能治腹中冷痛、舌淡、溲清、脉沉迟等寒证,故其药属温热性质。其他,如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升降浮沉、作用归经、有毒无毒、补泻、配伍、宜忌等,也都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某些部位的特殊作用所产生的疗效中看到和总结出来的。如桂枝、麻黄能解表发汗,木香能行气,红花能活血化瘀,菟丝子能滋肾等,这些药都具有辛味,所以概括为辛味能发散、行气、活血或润养。又如杏仁、桔梗能治胸闷、喘咳,羚羊角能止抽筋,朱砂能安心神,故知桔梗、杏仁归入肺经而起药效,羚羊角入肝经,朱砂入心经等亦是。再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黄芪、人参、柴胡、升麻能治久泻脱肛及阴挺(子宫下垂)等病,故知这些药能升浮可治疗病势下陷的病证;枳实、大黄能治里实证的便秘,石决明、牡蛎能治肝阳上亢的头痛,故知这些药能沉降,可治疗病势上犯的病证。

由此可知,中药的性能、功能既是根据人们的味觉和嗅觉辨识的,又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药物反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客观效果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它与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运气、治则等基础理论一道,组成了中医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278798022 发表于 2012-11-25 2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这样更容易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淡尔无味远之 发表于 2013-3-14 10: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inghuaxian 发表于 2013-3-14 16: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要记住的,考试会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kjhgfdsa 发表于 2013-3-15 01: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6-8 16: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