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1011|回复: 0

[复习资料] 方剂 临床应用及临证加减

[复制链接]
黄宛玥 发表于 2015-2-11 12: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麻黄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挟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风寒袭表之皮肤搔痒,加防风、荆芥、蝉蜕以祛风止痒。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大青龙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表寒不甚,可酌减麻黄之用量;里热重而身热甚,烦躁、口渴明显者,可增加石膏之用量;若兼见咳喘,咯痰清稀,增加杏仁用量,并配入半夏、苏子、桑白皮等化痰止咳平喘药;若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等泻肺行水,淡渗利湿药。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肾炎等证属外寒里热者。
桂 枝 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用于外感风寒,若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补虚,助正驱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厚朴宣利肺气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散寒通络舒筋。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等和胃安胎之品。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临证加减: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以减温燥之性;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减。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
香 薷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若表邪重者,可加青蒿以加强祛暑解表之功;若兼见鼻塞流涕者,可用葱豉汤以通阳解表;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胸闷、腹胀、腹痛甚者,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壳等化湿行气。
临床应用:常用于夏季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挟湿证者。
小青龙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等属外寒内饮证者。

止 嗽 散
《医学心悟》
临证加减:若外感风寒初起,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表证较重者,加防风、紫苏、生姜以解表散邪;湿聚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除湿化痰;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萎、贝母、知母以润燥化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
银 翘 散
《温病条辨》
临证加减: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是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临床应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风热表证者。以及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桑 菊 饮
《温病条辨》
临证加减:若二三日后,气粗似喘,是气分热势渐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若咳嗽较频,是肺热甚,可加黄芩清肺热;若咳痰黄稠,咯吐不爽,加瓜萎、黄芩、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咳嗽咯血者,可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凉血止血;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兼咽喉红肿疼痛,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降气化痰;痰黄稠,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解,邪热壅肺者。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临证加减: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增强发散表寒之力,夏秋则可用苏叶;热邪伤津而见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见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升麻葛根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麻疹其邪属热,初起治宜透邪外出为主,清热解毒为辅,本方清疏之力皆弱,临证时可选加薄荷、荆芥、蝉蜕、牛蒡子、银花等,以增强透疹清热之功。若因风寒袭表不能透发,兼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等症,宜加防风、荆芥、柽柳以发表透疹;麻疹未透,色深红者,宜加紫草、丹皮、大青叶以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病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葱豉桔梗汤
《通俗伤寒论》
临证加减:原书方后附加减诸法:如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锭两粒,磨冲;大青叶三钱(9g)。如胸痞,去甘草,加生枳壳二钱(6g),白蔻末八分冲(临床应用g)。如发疹,加蝉衣十二只(4g),皂刺五分(1:5g),大力子三钱(9g)。如咳甚,痰多,加苦杏仁三钱(9g),广橘红钱半(4:5g)。若鼻衄,加生侧柏叶四钱(1临证加减g),鲜茅根五十支(15g),去衣。如热盛化火,加条芩二钱,绿豆二两,煎药。如火旺狂躁,加生石膏八钱(临证加减4g),知母四钱(1临证加减g)。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属风温初起,热郁肺卫证候者。
败 毒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已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参 苏 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若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宜将荆芥、防风易葛根;头痛甚者,可加川芎、白芷、藁本以增强解表止痛作用;气滞较轻者,可去木香以减其行气之力。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湿者。
加减葳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表证较重,酌加防风、葛根以祛风解表;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蒌皮以利咽化痰;心烦口渴较甚,加竹叶、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葱白七味饮
《外台秘要》
   
临证加减:恶寒较重,酌加苏叶、荆芥解表散寒;身热较甚,加银花、连翘疏风清热;出血未止,加阿胶珠、藕节、白茅根、白及以止血;胃纳不佳者,加陈皮、砂仁以醒脾和胃。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妇女经期、产后或病后血虚感冒者。
大承气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腑实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为腑实兼阴津不足之证,可加玄参、麦冬、生地等,以滋阴生津润燥;若腑实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等,以活血化瘀,消除积滞瘀血;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补气,以防泻下气脱。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性单纯型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见便秘、苔黄、脉实者,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等而见阳明腑实证者。
大陷胸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本方亦可用于膈间留饮证属正盛邪实者。本方大黄先煮,与大承气汤中后下有所不同,取其“治上者治宜缓”之意。泻后应注意调理脾胃,以补中缓急,健脾益气,可用理中丸、四君子汤等,或进食糜粥以养胃气。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胸腔积液、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属热邪与水饮互结而正气不虚者。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热毒较重者,可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丹参、乳香、没药等以增活血化瘀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多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急性胰腺炎等多种急腹症及妇科急性盆腔炎、附件炎,以及输精管结扎术后感染等辨证属湿热瘀滞者。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腹痛甚者,加肉桂以温里止痛;腹部胀满,舌苔垢腻,积滞较重者,加厚朴、木香行气导滞;体质虚弱者,加党参、当归等以益气养血。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急性单纯型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腹股沟疝等属寒积里实证者。
   
温 脾 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1临床应用
临证加减:如腹痛较甚,可加肉桂、厚朴、木香以增强温阳行气止痛之功;兼见呕吐,可加半夏、砂仁以和胃降逆;如积滞较轻,可减少大黄用量。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幽门梗阻、慢性肾炎后期尿毒症而见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腰酸,泛恶等症属阳虚冷积内停者。
五仁丸(滋肠五仁丸)
《杨氏家藏方》卷4

临证加减:津亏较甚者,可加瓜蒌仁、麻子仁、生地黄、玄参、麦冬等,以滋润通便;用于产后血虚便秘,可加当归、首乌等,以养血润肠;老年体虚便秘者,可加肉苁蓉、黑芝麻,以补虚润肠;兼腹胀者,可加枳壳、莱菔子以理气宽肠。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痔疮便秘、习惯性便秘等属于津枯肠燥者。

济 川 煎
《景岳全书》卷51
临证加减:《景岳全书》方后加减法指出:“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如有火加黄芩;若肾虚加熟地”,“虚甚者,枳壳不必用”,皆可供临床参考。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老年便秘、习惯性便秘,以及妇人产后,大便秘结,属肾虚津亏肠燥者。

麻子仁丸
《伤寒论》
    临证加减: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芒硝以软坚散结,泻热通便;如口干舌燥,津液耗伤者,可加生地黄、玄参、石斛之类以增液通便;如兼痔疮便血,宜加槐花、地榆以清肠止血。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病后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以及痔疮便秘、蛔虫性肠梗阻、肛门疾患、手术后大便燥结等辨证属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者。

黄 龙 汤
《伤寒六书》卷临床应用
临证加减:原书注云:“老年气血虚者,去芒硝“,示人以顾护正气,减缓泻下之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病,见有里热腑实,而又气血不足者。

十 枣 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水饮未尽去时,可与健脾利水药交替使用。《丹溪心法》改为丸剂,名“十枣丸”,是“治之以缓,行之以缓”,可用于本病轻证或体弱不耐本方峻攻者。
临床应用: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腹水等证属水饮内盛,形气俱实者。

小柴胡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硬,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中耳炎、急性乳腺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少阳证者。
蒿芩清胆汤
《通俗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呕多,加黄连清热止呕;湿重,加藿香、薏苡仁以化湿浊;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以利小便。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肾盂肾炎、盆腔炎等病属少阳湿热痰浊证者。

截疟七宝饮
《简易方》录自《医方类聚》
临证加减:疟疾数发不止,必由气及血,形成癥积,可于本方中加入五灵脂、桃仁等活血祛瘀之品,以防止疟母的形成;若恶寒重,可加桂枝以散寒;若呕吐,可加半夏、生姜以燥湿祛痰止呕。
临床应用:常用于各型疟疾属体壮痰湿盛者。


四 逆 散
《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除下重;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辨证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逍 遥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
临证加减:久泻者,加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煨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脾虚肝郁者。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防风通圣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临证加减: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无憎寒者,去麻黄;内热不盛者,去石膏;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体质壮实者,去当归、芍药、白术等扶正之品。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高血压、偏头痛、肥胖症、习惯性便秘、急性结膜炎、老年性瘙痒、面部蝴蝶斑、斑秃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行气而除后重;兼呕吐者,加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又甚者。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后世对本方的运用有所发展,不论何处的瘀血证,只要具备瘀热互结这一基本病机,均可加减使用。对于妇人血瘀经闭、痛经以及恶露不下等证,常配合四物汤同用;如兼气滞者,酌加香附、乌药、枳实、青皮、木香等以理气止痛。对跌打损伤,瘀血停留,疼痛不已者,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参三七等以活血祛瘀止痛。对于火旺而血郁于上之吐血、衄血者,可借本方釜底抽薪,引血下行以治之,并可酌加生地、丹皮、栀子等以清热凉血。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件炎、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性脑出血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临证加减:若瘀痛入络,可加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等以破血通络止痛;气机郁滞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气止痛;血瘀经闭、痛经者,亦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酌加三棱、莪术、郁金、庶虫、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癥化滞。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临证加减: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原方为四两(1临证加减0g),临证地可无从临床应用0-60克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喎斜者,可加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辨证属气虚血瘀者。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临证加减:本方若化裁得当,亦可广泛用于一切跌打损伤。瘀重而痛甚者,加三七或酌加乳香、没药、元胡等增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气滞重而痛甚者,可加川芎、香附、郁金、青皮等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力。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部挫伤、乳腺增生症等属瘀血停滞者。
温 经 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加艾炭叶、小茴香,或桂枝易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以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炭以调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生 化 汤
《傅青主女科》
临证加减:恶露已行而腹微痛者,可以桃仁易山楂;若瘀滞较甚,腹痛较剧者,可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祛瘀止痛;若小腹冷痛甚者,可加肉桂以温经散寒;若气滞明显者,加木香、香附、乌药等以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子宫收缩痛,胎盘残留等属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者。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瘀血阻滞较甚,加丹参、川芎等以活血祛瘀;若疼痛剧烈者,宜加元胡、没药、乳香等以活血止痛;出血多者,可加茜草、蒲黄等以活血止血;气滞者加香附、陈皮等以理气行滞。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属瘀血留滞者。
失 笑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若瘀血甚者,可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若兼见血虚者,可合四物汤同用,以增养血调经之功;若疼痛较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以化瘀止痛;兼气滞者,可加香附、川楝子,或配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兼寒者,加炮姜、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散寒。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痛经、冠心痛、高血脂症、宫外孕、慢性胃炎等属瘀血停滞者。

丹 参 饮
《时方歌括》
临证加减:若痛甚,可酌加延胡索、郁金、川楝子、乳香等以增强活血止痛之功;若胀甚者可酌加厚朴、枳壳等以行气化滞。;若热盛者可加黄连、黄芩、栀子等以清热泻火
临床应用:现代行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心绞痛等,由于血瘀气滞所致者。
大黄庶虫丸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瘀滞不甚者,去水蛭、蛴螬;若湿热甚者,加栀子、茵陈;气滞腹胀甚者加槟榔、青皮、厚朴、木香;小便不畅者加泽泻、车前子、茅根;若虚甚者酌选加当归、人参、黄芪之属。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肝硬化、肝脾肿大、肠粘连、阑尾包块、宫外孕、子宫肌瘤等属瘀血内结者。
十 灰 散
《十药神书》
临证加减:若气火上逆,血热较盛者,可用本方改作汤剂使用,此时当加大大黄、栀子的用量,作为君药,并可配入牛膝、代赭石等镇降之品,以引血下行。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等属热迫血妄行者。

四 生 丸
《妇人大全良方》
临证加减:若出血较多者,可适当加入小蓟、白茅根、藕节、仙鹤草、紫珠草等,以增强止血之功;若热盛者,可加入栀子、黄芩等以清热泻火;必要时尚可配入少量凉血祛瘀药,如丹皮、茜草等,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之咯血和胃溃疡吐血,属血热妄行者。
咳 血 方
《丹溪心法》
临证加减:若肺热盛者,可加鱼腥草、黄芩;火热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等以清肺养阴;若咳甚痰多色黄者,可加川贝、天竺黄、侧柏叶、竹茹、枇杷叶等以清肺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咳血,属肝火犯肺者。
小蓟饮子
《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组成】  生地黄洗,四两(临床应用0g)  小蓟半两(15g)  滑石半两(15g)  木通半
临证加减:本方可加入白茅根以增强凉血止血、利水之功。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若尿道刺痛者,可加琥珀末1:5g吞服,以通淋化瘀止痛;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减木通、滑石等寒滑渗利之品,酌加入太子参、黄芪、阿胶以补气养阴。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结核等属下焦瘀热,蓄聚膀胱者。
槐 花 散
《普济本事方》
临证加减:若便血较多,荆芥可改用荆芥炭,并加入黄芩炭、地榆炭、棕榈炭等,以加强止血之功;若大肠热甚,可加入黄连、黄芩等以清肠泄热;若脏毒下血紫暗,可加入苍术、茯苓等以祛湿毒;便血日久血虚,可加入熟地、当归等以养血和血。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痔疮、结肠炎或其他大便下血属风热或湿热邪毒,壅遏肠道,损伤脉络者。肠癌便血亦可应用。
黄 土 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以止血;若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胃纳较差者,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脾胃虚寒较甚者,可加炮姜炭以温中止血。便溏者,黄芩炒炭,减其苦寒之性。方中灶心黄土,缺药时,可以赤石脂代之。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脾阳不足者。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临证加减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临证加减.偏于风寒者,加生姜、苏叶以祛风散寒;偏于风热者,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若头痛久而不愈者,加全蝎、僵蚕、红花等搜风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属风邪为患者均可应用。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临证加减.若无内热者,可去黄芩、石膏、生地等清热之品;原书谓:如遇阴天,加生姜;如心下痞,加枳实;春夏加知母。
临床应用.颜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脑血栓所致的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等均可加减应用。

牵 正 散
《杨氏家藏方》
临证加减:若病属初起,可加羌活、防风、以祛风化痰;兼见面部肌肉掣动者,加蜈蚣、地龙、天麻以通络熄风;血虚者可加当归,鸡血藤以养血祛风。
临床应用: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风痰痹阻经络者,均可加减应用。
消 风 散
《外科正宗》
临证加减:若初起热盛,可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若已透达于肌肤而瘙痒甚者,酌加白藓皮、赤芍药、紫草等以凉血解毒。湿热偏盛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
临床应用: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风热风湿者,均可加减运用。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可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同服,效果更好;若热盛耗伤津液较甚者,可加石斛、麦门冬、天门冬等以滋阴增液;若抽搐甚者,可酌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临床应用.妊娠子痫、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属肝热生风者均可应用。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临证加减:原书后附有加减法:“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星二钱;尺脉重而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一两。”
临床应用: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等属于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者。
天麻钩藤饮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临证加减:若舌干红、脉细数,肝肾阴虚较甚者,去活血利水之益母草,加白芍滋阴清热;肝阳偏亢而头晕头痛甚者,加珍珠母、白芍以平肝潜阳。
临床应用:常用于高血压病属于肝阳上亢者。
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
临证加减:原书方后云:“喘加人参;自汗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盖喘、悸、自汗,是气虚之证,俱用人参以补气生津,分别加龙骨、小麦以收涩止汗,茯神以宁心定悸。
临床应用:“乙脑”等热性病的后期而见上述见症者,可用本方治疗。

杏 苏 散
《温病条辨》
临证加减:若卫阳郁遏,无汗头痛较甚者,可加荆芥、防风以助解表散邪之力,甚者可加羌活;若汗后咳不止,乃表解而肺失宣降之征,可去苏叶,加苏梗或苏子以增降气止咳之功;若邪犯阳明,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宜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桑 杏 汤
《温病条辨》
临证加减: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散邪之效;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若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临床应用: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属外感温燥,邪犯肺卫证者。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临证加减:若咯痰粘滞不爽,可加川贝母、全瓜蒌以润燥化痰;若咳痰带血者,去人参,加水牛角、白及、生地黄等以凉血止血;若燥热较甚,发热较著者,可再加知母、羚羊角等以增清热之效。
临床应用:常用于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属燥热犯肺,气阴两伤证者。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津伤甚者,可加沙参、玉竹以助滋阴养液之功;若阴虚胃痛、脘腹灼热者,可加石斛、白芍以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矽肺、肺结核等属肺胃阴虚,气火上逆者。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临证加减:若阴虚较甚者,可加熟地以助滋阴补肾之力;若热毒甚者,可加银花、连翘以增清热解毒之效;若津伤燥甚者,可加天冬、鲜石斛以养阴润燥。同时可配合应用《重楼玉钥》之吹药方:青果炭二钱(6g)、黄柏一钱(临床应用g)、川贝母一钱(临床应用g)、冰片五分(1:5g)、儿茶一钱(临床应用g)、薄荷一钱(临床应用g)、凤凰衣五分(1:5g)。各研细末,再入乳钵内和匀,加冰片研细,瓶装备用。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鼻咽癌等证属阴虚燥热者。

益 胃 汤
《温病条辨》
临证加减: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之象者,可加党参、五味子(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若食后脘胀者,可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等证属胃阴亏损者。
玉 液 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临证加减:若气虚较著,神倦乏力,脉虚细者,可加人参或西洋参以助益气生津之力;若小便频数者,可加益智仁、菟丝子、山茱萸、桑螵蛸等以增固肾缩尿之功;若内热较著,烦热渴饮甚者,可加石膏、麦冬以加强清热之效。
临床应用:常用于糖尿病、尿崩症等属气阴两亏,中焦燥热证者。
琼 玉 膏
申铁瓮方,录自《洪氏集验方》
临证加减:若虚火损伤肺络,咳血较多者,可加白及、白茅根、阿胶以凉血止血;若肺气上逆,咳嗽较著者,可加百部、紫菀、桑白皮以加强止咳之功;若虚火灼津成痰,咳痰不爽者,可加川贝母、瓜蒌皮、黛蛤散等以清肺润燥化痰。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等属阴虚肺燥,脾胃气虚证者。

增 液 汤
《温病条辨》
,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为证治要点。
临证加减:若津亏兼有燥热,服增液汤大便不下者,可加生大黄、芒硝以清热泻下;若阴虚燥热,虚火上炎,发为牙痛者,可加川牛膝、丹皮等以降火凉血;若胃阴不足,舌质光泽,口干唇燥者,可加沙参、石斛等以养阴生津。
临床应用:常用于温热病津亏肠燥便秘,以及习惯性便秘、慢性咽喉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皮肤干燥综合征、肛裂、慢性牙周炎等属阴津不足证者。
平 胃 散
《简要济众方》
临证加减:若舌苔黄腻,湿从热化者,可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若脘腹冷痛者,乃湿从寒化,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若泄泻较甚者,是湿邪较盛,宜加茯苓、泽泻以渗湿止泻。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证者。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若表邪较甚,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散寒;若兼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香附以增行气止痛之效;若湿重苔白厚腻者,可以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若无表证者,可去苏叶、白芷而专于化湿和中。
临床应用:常用于夏月时行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证者。
茵陈蒿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湿重于热而身热口渴不甚,食少便溏者,可加茯苓、泽泻以助利水渗湿之力;若热重于湿而舌红苔黄燥者,可加龙胆草、虎杖等以增清热之功;若肝气失疏而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临床应用:常用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引起的黄疸,辨证属湿热内蕴者。
八 正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原方煨大黄宜改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若伴寒热往来,口苦,呕恶者,宜与小柴胡汤合用以和解少阳;若湿热伤阴,口渴舌红苔少者,可去大黄,加生地、知母以养阴清热。本方苦寒通利,凡淋证属湿热下注证者均可加减用之。若属血淋者,可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若为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以化石通淋;若属膏淋,可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临床应用: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见小便涩痛而属湿热下注膀胱之证者。

三 仁 汤
《温病条辨》
临证加减:若湿温初起,恶寒头痛等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助解表散寒化湿之功;若湿甚而尿少便溏者,可加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利小便以实大便;若湿热秽浊郁伏膜原,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槟榔等以疏利透达膜原湿浊;若热势渐增,口渴舌红者,可加黄连、黄芩等加强清热燥湿之功。
临床应用: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辨证属湿重于热者。
甘露消毒丹
《医效秘传》
临证加减: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金钱草等以助清热利胆退黄之功;若咽颐肿甚,可加山豆根、板蓝根、丹皮等以增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
临床应用:常用于肠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

连 朴 饮
《霍乱论》
临证加减:若腹泻较著者,可加薏苡仁、茯苓、车前子以渗湿止泻;若胸脘胀甚者,可加草果、白蔻仁以助理气消胀之效;若纳差不思食者,加砂仁、山楂、神曲以开胃消食。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等疾病辨证属湿热并重者。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
临证加减:若脚膝肿甚者,可加防己、木瓜以助祛湿消肿之力;若身痛甚者,可加桑枝、姜黄、海桐皮以活血通络止痛;若足膝生疮,灼热疼痛者,加银花、连翘、野菊花等以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下肢溃疡等属风湿热邪为患者。

二妙散
《丹溪心法》
临证加减:本方宜于湿热俱重之证,且药简力薄,临床作汤剂使用时常需加味或与其它方剂相合。若湿重者,重用苍术,或与五苓散相合以助健脾渗湿之功;热重者,重用黄柏,或加虎杖、栀子等以增清热之效;若为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祛湿热,强筋骨;若为湿热脚气,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渗湿降浊;若为下部湿疮,可加赤小豆、土茯苓、苦参等清湿热,解疮毒。
临床应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阴道炎等属湿热下注证者。
五 苓 散
《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表邪未解,恶寒头痛较甚者,可加麻黄、苏叶以助解表宣肺之功;若水湿壅盛而水肿腹胀者,可与五皮散合用以增强利水消肿之效;若霍乱吐泻者,可加藿香、半夏以和胃而止吐泻;若水肿而见腰痛脚弱、畏寒者,可将桂枝易为肉桂,或再加附子以温肾暖脾。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慢性肾炎之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证者。

猪 苓 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治热淋,可加瞿麦、萹蓄、车前子等以增清热利水通淋之效;用治血淋、尿血,可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常用于泌尿系感染、肾炎、膀胱炎、产后尿潴留等属水热互结伤阴之证者。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汗出恶风,肢节疼痛者,可酌加桂枝、白芍以调和营卫,疏风止痛;若兼畏寒怕冷者,加附子、细辛以温经散寒止痛;若肢体浮肿者,加茯苓、泽泻以助利水消肿之力。
临床应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心源性水肿等属素体气虚,风湿客表或水湿内停者。
五 皮 散
《华氏中藏经》
临证加减:本方药简力薄,若水湿壅盛者,可与五苓散合用;若兼腹胀呕吐或泄泻者,可与平胃散合用;若兼脾虚倦怠食少,便溏者,可与四君子汤合用;若兼肢冷畏寒者,可加附子、干姜等温阳利水;若兼口渴舌红者,可加滑石、木通等清利湿热;若肺失宣降,上气喘急较甚者,可加麻黄、葶苈子以增宣降肺气之功;若妊娠水肿,可加白术等健脾利湿而安胎。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水肿、经行浮肿、妊娠水肿等属脾湿壅盛,气滞不畅者。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咳嗽痰多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若兼神疲乏力、便溏者,可加党参、黄芪以增补脾益气之功。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腰部冷痛甚者,可加附子、细辛以助散寒止痛之力;若病延日久,腰膝酸软者,可加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肾强腰。
临床应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属寒湿痹阻为患者。
真 武 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五味子以敛肺止咳;若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可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若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或再加吴茱萸、半夏以助温胃止呕。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妇女带下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实 脾 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临证加减:若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合入五苓散以助利水消肿之功;若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通利二便,使内停之水由前后分消。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属于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者。

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散)
《杨氏家藏方》
临证加减:若兼腹痛者,可加肉桂、小茴香以增温里祛寒之力;若久病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者,可加黄芪、白术、升麻、柴胡等以益气健脾升清;若兼腰膝酸痛者,可加川断、狗脊、杜仲以益肾强腰壮骨。
临床应用:常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属下元虚寒,湿浊不化者。

完 带 汤
《傅青主女科》
临证加减:若带下日久不止,宜酌加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芡实等以加强固涩止带之功。若湿从热化,带下色黄者,宜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若湿从寒化,小腹冷痛者,宜加炮姜、盐茴、乌药以温里祛寒;若带下量多,清稀如水,腰膝酸软者,宜加鹿角霜、巴戟天、菟丝子以温肾助阳。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之带下,以及慢性结肠炎之泄泻、慢性肾炎蛋白尿等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而致者。

羌活胜湿汤
《脾胃论》
临证加减:若湿邪较著,肢体酸楚困重甚者,可加苍术、细辛以助祛湿通络;若邪郁化热,关节红肿者,可加黄柏、忍冬藤、秦艽等以清热通络。
临床应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临证加减:若腰腿肢节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若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若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己、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
临床应用:常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症等属风寒湿痹日久,肝肾气血不足者。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本方为治痰的基础方,《医方集解》称“治痰通用二陈”,故本方广泛应用于各种痰证:如寒痰而见咳吐痰稀、胸膈满闷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热痰而见痰黄而稠,舌苔黄腻者,加栝楼、黄芩、贝母以清热化痰;风痰而见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者,加制南星、白附子、僵蚕以祛风化痰;食痰而见脘胀纳呆,嗳腐吞酸者,加莱菔子、枳实、神曲以消食化痰;顽痰不化、咯痰艰难者,加海浮石,青礞石以攻逐陈伏之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耳源性眩晕、妊娠呕吐、癫痫等属于湿痰内蕴或痰阻气滞者。
茯苓丸(治痰茯苓丸)
《是斋百一选方》
临证加减:两臂酸痛或肢体麻木较甚者,可加入桂枝、姜黄、鸡血藤等活血通络之品;手臂抽掣者,可酌加全蝎、僵蚕等以熄风止痉;用治咳嗽稠粘,可酌加海浮石、瓜蒌等以润燥化痰。
临床应用:本方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于顽痰停伏者。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临证加减:痰热甚而见舌苔黄腻,脉滑而数者,加黄连以清热泻火;若肝阳偏亢而见眩晕者,加白芍、代赭石、石决明、钩藤以平肝潜阳;若痰热内扰而见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龙齿以养心镇惊安神;若用治痰热内扰之癫痫者,加胆南星、郁金、石菖蒲以涤痰通窍。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溃疡病、迁延性或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早期精神分裂症、耳源性眩晕、慢性支气管炎而属于痰热内郁者。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临证加减:若肺热壅盛而见发热,烦渴者,加鱼腥草、蚤休、石膏以清泻肺热;痰热互结甚而痰稠难咯者,加花粉、海浮石以清化痰热;兼肺热腑实而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热通便。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肺气肿合并感染等属痰热内结者,可运用本方治疗。

小陷胸汤
《伤寒论》
临证加减:若痰阻气滞而胸脘胀闷者,加枳实、郁金、柴胡以行气解郁止痛;若痰热甚而痰黄稠者,加胆南星、浙贝母以清化热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肋间神经痛、急性胃炎、胆囊炎、冠心病、肺心病等属于痰热互结者。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临证加减:若燥热较甚者,加玄参、麦冬、知母、芦根以清热润燥;兼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加沙参、麦冬、白茅根以滋阴凉血止血;痰粘涩而难出者,加胆南星、海浮石以清热化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合并感染、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属于肺经燥热,痰少难咯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临证加减: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厚朴以化痰降逆止呕;兼寒饮引动冲气上逆而呕逆心悸眩晕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咳甚气急者,加杏仁、苏子以降气化痰而止咳;脾胃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健脾补中。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属于肺寒留饮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临证加减:若眩晕较甚,加僵蚕、胆南星以加强化痰熄风之效;头痛甚者,加白蒺藜、川芎以祛风止痛;气虚乏力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补脾。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神经性眩晕、癫痫等疾病属于风痰上扰者。
定 痫 丸
《医学心悟》
临证加减: 原书加减法:痫证“照五痫分引下:犬痫,杏仁五枚,煎汤化下;羊痫,薄荷三分,煎汤化下;马痫,麦冬二钱,煎汤化下;牛痫,大枣两枚,煎汤化下;猪痫,黑料豆三钱,煎汤化下。” 方内加人参三钱(9g)亦佳。
临床应用:因本方着重涤痰熄风先治其标,一俟痫病缓解,则须化痰熄风与培本扶正兼顾,并应注意饮食,调摄精神,以收全功。
保 和 丸
(《丹溪心法》卷临床应用)
临证加减: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临床应用:本方现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属于食积内停者。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临证加减: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腹痛明显者,可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
临床应用:本方现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细菌性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湿热食积者。   
木香槟榔丸
(《儒门事亲》卷1临证加减)
临证加减:若食欲不振,可加神曲、山楂、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舌苔厚腻者,宜加苍术等以燥湿化浊。
临床应用:本方现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胆囊炎等属于湿热积滞者。
健 脾 丸
(《证治准绳类方》卷5)
临证加减:若证偏寒者,可加干姜或肉桂以温中散寒;湿胜腹泻者,宜加苡仁、扁豆、泽泻以渗湿止泻。
临床应用:本方现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脾虚食积者。

肥 儿 丸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1临证加减)
临证加减:脾虚腹泻明显者,可加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虫积腹痛,宜加苦楝根皮、鹤草芽等以增强杀虫之力。
临床应用:本方现常用于小儿肠道蛔虫病、钩虫病、小儿慢性消化不良等属于虫积疳疾者。
乌梅丸《伤寒论》
临证加减: 热象多者,可去附子、干姜;寒象多者,可去黄柏;大便不通者,可加槟榔、枳实、玄明粉以驱虫泻下。
临床应用: 常用于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辨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化 虫 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临证加减:属绦虫、姜片虫病者,宜重用槟榔;若虫积内阻,腹胀便秘,可加牵牛子、大黄。
临床应用:常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及虫积腹痛等。
瓜 蒂 散
《伤寒论》
  临证加减:瓜蒂有毒,易伤正气,用量不宜过大,中病即止。本方涌吐作用峻烈,非形气俱实者,不宜使用。《伤寒论》云:“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临床应用:常用于急性胃扩张、误食毒物、精神分裂症等属痰食壅滞胸脘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5-2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