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1584|回复: 5

[考试资料] 中药综合66个高频考点总结

[复制链接]
chg1130 发表于 2016-9-27 17: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考点1:中医学基本特点

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考点2:症、证、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考点3:阴阳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

阴阳偏胜: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4考点4: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键: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邻为相生,隔一个为相克)
5考点5: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也称为“过克”。
原因:
①太过所致相乘:木乘土
②不及所致相乘:土虚木盛

五行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向克制,又称为“反侮”或“反克”。
原因:
①太过所致相侮,木亢侮金
②不及所致相侮,木虚土侮
6考点6:五行在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相生规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①  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法
②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
③  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
④  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
(关键:有涵、生、补这种表示加的字眼,就是相生规律)

根据相克规律:抑强、扶弱
①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
②  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
③  佐金平木法:滋肺清肝法
④  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
(关键:有抑、制、平、泻这种表示减的字眼,就是相克规律)
7考点7: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
生理功能

主疏泄、藏血

主血脉、主神明

主运化、主统血

主气、司呼吸
宣发肃降
调通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藏精、主水
主纳气
8考点8: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心主血脉,肺主气
心与脾
血液生成:心主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血液运行:心行血,脾统血
心与肝
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
神志活动:心主神志,肝调畅情志
心与肾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
-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
肺与脾
气的生成: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水液代谢:肺主行水,脾运化水液
9考点9: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脏腑
生理功能
心与小肠
心火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上炎于心
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
脾与胃
纳运相宜: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
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肝与胆
消化
精神情志
肾与膀胱
相互依存、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小便的生成、贮存与排泄。
10考点10:气的分类及分布


名称
含义
生成
分布
生 理 功 能
元气
人体最根本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肾精
化生
根于肾,经三焦分布全身
· 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
积于胸中
集聚处称“膻中、气海”     
清气
谷气
上走息道
下入气街
·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 与视听嗅言动有关
营气
行于脉中富含营养的气
水谷精气
血脉之中循脉上下
· 营养全身
· 化生血液
卫气
行于脉外具有防御作用的气
水谷
悍气
行于脉外,皮肤腠理、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 温养脏腑;
· 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
11考点11: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推动生长发育、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2.防御作用:主要是卫气的作用
3.温煦作用:温暖脏腑经络,保证其生理功能正常实现(我们的脏腑经脉就像花草树木一样需要阳光的温煦,而气就是阳光)
4.固摄作用:主要是脾气的作用,具有防止血液溢出血管,防止汗液等的过度流失
5.气化作用:实质上就是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涉及到变化的都属于气化作用)
12考点12:血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1.血的生成:
①水谷精微(营气+津液)
②肾精(肾藏之精华)

2.血液的运行:
①心: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
②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③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
肝主藏血,贮藏、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④脾:脾主统血,维持血液循环于脉内不致溢出

3.血液的功能:
①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②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2考点13: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  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
②气能行血
③气能摄血

2.  血为气之母:
①血能生气
②血能载气
14考点14: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1.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2.交接规律:
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头为诸阳之汇)
阴经与阴经交于腹部
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
(阳阳头,阴阴胸,阴阳在四肢)

3.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襄
(肥肠未批先尝,光身包饺单干)
15考点15:奇经八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
①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
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2.任脉:
①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②主持妊养胞胎
3.冲脉: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4.带脉: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5.一源三歧:指的是督脉、任脉、冲脉均起源于胞中。
14考点16:六淫的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主痛
③寒性收引
3.暑邪: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③暑多挟湿
4.湿邪:
①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黏滞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6.火邪: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②火易伤津耗气
③火易生风动血
④火易致肿疡
17考点17:痰饮的致病特点

1.肺:喘咳咳痰
2.心:胸闷心悸,甚至神昏痴呆
3.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4.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5.咽喉:痰与气凝结咽喉,出现咽喉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18考点18:瘀血的致病特点

1.  形成:
①气虚:推动力不足
②气滞:气血运行受阻
③血寒:寒凝血滞
④血热:血热出血
⑤外伤

2.致病特点:
①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②肿块:外伤肌肤局部青紫肿胀,固定不移
③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19考点19:邪正盛衰病机

1.由实转虚
2.由虚转实
3.虚实夹杂:实中夹虚:真实假虚证,大实有赢状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在外看为虚证)
虚中夹实: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
(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再外看为实证,如戴阳证)
20考点20: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偏盛:
阳偏盛:阳胜则热,具有热、动、燥的特点
阴偏盛:阴盛则寒,具有寒、静、湿的特点
2.阴阳偏衰:
阳偏衰:阳虚则阴盛,故阳虚则寒(虚寒)
阴偏衰:阴虚则阳亢,故阴虚则热(虚热)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
4.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阴寒内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会出现真寒假热,需要用热性药物,热因热用
阳盛格阴: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输布于体表四肢,会出现真热假寒,需要用寒性药物,寒因寒用
5.阴阳亡失:
亡阳:阳气突然性脱失
亡阴:阴液突然性丢失
21考点21: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气失调:
1.  气不足:又称“气虚”
2.  气行失常:
气滞:气机郁滞
气逆:气机上逆
气陷: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
气闭:气机闭阻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外失
血失调:
1.血不足:又称“血虚”
2.血行失常:
出血:外伤、气虚、血热
血瘀:气滞、气虚、痰浊、寒邪、邪热
津液失常
1.津液不足:津液耗伤:发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22考点22:望神

1.失神
【概念】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意义】预后不良。
【神志】精神萎靡。
【面色】晦暗无华。
【两目】目光晦暗呆滞。
【形态动作】呼吸微弱,消瘦,动作迟钝,强迫体位或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2.假神
【概念】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性好转虚假现象。
【意义】阴阳即将离绝,危候。
【神志】原来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
【面色】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红赤如妆
【两目】原来目光呆滞,突然目光转亮
【形态动作】突然能食
23考点23:望色

1.白色:主失血、虚寒证
2.黄色:虚证、湿证
3.青色:寒证、痛证、淤血证、惊风证
4.黑色: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5.赤色:主热证
23考点24:望舌形

舌形
主  病
胖大
脾肾阳虚,心脾热盛,中毒(脾虚水盛,舌体就会水肿,也就胖大)
瘦薄
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火旺把舌体的水分蒸干,舌体也就瘦薄)
裂纹
阴液亏虚、热盛伤津、血虚不润(就像土地干旱有裂纹一样)
齿痕
脾虚湿盛(常和胖大舌一同出现,因为舌体胖大,所以舌体抵住牙齿,出现齿痕)
芒刺
热邪亢盛,血分有热(火太大,把舌体水分蒸干,就有刺状突起)
18考点25:问寒热

寒热类型
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
恶寒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脉浮紧
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面红,脉浮数
风热表证
寒热往来
发热与恶寒交替发作,发无定时,口苦,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食
半表半里证
少阳证
发热恶寒,发有定时,头痛剧烈,多汗,口渴
疟疾
但寒不热
新病突然怕冷,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
实寒证
久病体弱畏寒,面白肢冷
虚寒证
但热不寒
壮热
高热(T≥39℃)持续不退,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
里实热
潮热
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
+   腹痛拒按,便秘燥结
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
+   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颧红
阴虚证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   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
湿温病
低热
日久,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或自觉发热
气虚、阴虚、气郁、温病后期余热未尽
26考点26:问汗

问汗
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
自汗
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   神疲乏力、畏寒
气虚、阳虚证,卫阳不固
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   潮热、颧红
阴虚证
绝汗
病危重,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阳、亡阴证
战汗
先全身战栗,继则汗出;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汗出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疾急——邪胜正衰之危候。
邪正剧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27考点27:问疼痛

问疼痛
疼痛特点
临床意义
胀痛
痛处胀满,或兼痛处走窜不定
气滞
刺痛
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
血瘀
隐痛
疼痛不甚,隐隐作痛,绵绵不休
虚证
重痛
疼痛有沉重感
湿邪困阻
冷痛
痛处寒凉,得温痛减
寒证
灼痛
痛处灼热,喜冷恶热
热证
绞痛
疼痛剧烈如刀绞
实邪阻闭气机(瘀血、虫积、结石、寒邪)
掣痛
抽掣、牵引疼痛
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
28考点28:脉诊部位

寸关尺分候脏腑
左手

右手


统括胸以上及头部



统括膈以下至脐上



统括脐以下至足部
肾(命门)
29考点29:常见脉象的主病

名称
脉象
主病
滑脉

往来滑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痰饮,食滞,实热,妊娠

脉来短小滑数有力,应指如豆
惊恐、疼痛
涩脉

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气滞血瘀,伤精血少
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痛证,痰饮

犹如牵绳转索
寒证,痛证,宿食

浮弦中空,如按鼓皮
主亡血、失精、小产、崩漏
细脉

脉细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湿证

浮细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反不明显
虚证,湿证

沉细软而应指无力
气血两虚诸证

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心肾阳衰及暴脱,阴阳气血诸虚
30考点30:心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
共有症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心气虚证
心悸
气虚证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舌淡苔白
脉虚
心阳虚证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
+   虚寒证(病久体弱,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白或晦暗,舌质淡,脉弱)
舌淡胖或紫黯苔白
脉弱或结代
心血虚证
心悸、失眠 多梦
+   血虚证(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脉细)
舌色淡白
脉细弱
心阴虚证
+   阴虚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舌红少津
脉细数
心血
瘀阻证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牵引左臂内侧疼痛)
+   血瘀证之象(疼痛、面唇指甲青紫)
舌紫暗有青紫斑点
脉细涩或结代
心火
亢盛证
发热、失眠、心烦
+   吐衄
+   舌赤生疮
+   尿赤涩灼痛
舌尖红绛
脉数有力

31考点31:肺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肺气虚
咳喘无力,自汗
+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舌淡嫩
脉虚弱

肺阴虚
干咳,痰少而黏
+   阴虚证(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舌红少津
脉细数
风寒犯肺
咳嗽咯痰
稀白痰
+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苔薄白
浮紧
风热犯肺
痰少色黄
+   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或恶风、有汗)
舌尖红苔薄黄
浮数
燥热犯肺
咳嗽咯痰
干咳痰少难咯
+   干燥症,兼表证、热证鼻咽口舌干燥)
舌尖红苔薄少津
脉浮细数
痰浊阻肺
咳喘,痰白量多易咯
+   胸满、呕恶
苔白腻
脉滑







32考点32:脾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共有症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脾失健运
食少腹胀,便溏
+   运化乏力(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舌淡苔白
脉缓或弱
脾虚下陷证
脘腹重坠,内脏下垂
+   脾气虚证
舌淡苔白
脉缓或弱
脾不统血证
各种慢性出血
+   脾气虚证
+   血虚证
舌淡
脉细无力
脾阳虚证
腹痛
+   虚寒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白或晦暗,舌质淡,脉弱)
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
沉迟无力

寒湿困脾证
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腻
+ 寒象(寒湿)
舌淡胖,苔白腻
脉迟缓濡

湿热蕴脾证
+ 热象(湿热)
(身热不扬)
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






33考点33:肝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肝气郁结证
情志抑郁(病情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   胸胁或少腹胀闷疼痛,善太息(肝经循行部位)
舌苔薄白
脉弦
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或阴部瘙痒、带下黄臭
+   湿热证(小便短赤浑浊苔黄腻)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
寒滞肝脉证
肝经所循行部位(少腹、前阴、巅顶)冷痛(疼痛遇寒加剧,得热痛减)
+   实寒证
苔白润
脉沉紧或弦紧
肝火上炎证
头痛耳鸣,
面赤烦躁
+   火热证(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吐血衄血,尿黄便结)
舌红苔黄
脉弦数
肝阳上亢证
+   上盛下虚,虚实夹杂 (眩晕,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舌红少津
脉弦有力
或弦细数
肝风内动证
肝阳化风证
眩晕、震颤、肢体抽搐
阳亢阴虚
眩晕欲仆、头摇、头胀痛、肢颤麻木、步履不稳;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热极生风证
火热炽盛
高热、神昏、抽搐
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血虚生风证
久病血虚
眩晕、肢麻、震颤、拘急,面白爪甲淡白
舌淡苔白,脉细弱
肝血虚证
眩晕、目疾、手足动摇
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 血虚证(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脉细)
淡白
脉弦细
肝阴虚证
目涩,胁痛,手足蠕动
+   阴虚证(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  脉细数)
红少苔乏津
脉弦细数
34考点34:肾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
共有症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肾阳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耳聋
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冷痛,性功能减退,夜尿多
+   虚寒证
舌淡苔白
脉沉迟无力
肾阴虚证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牙齿松动口燥咽干
+   虚热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遗精)
舌红少苔
脉细数
肾精不足证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育机能低下
舌淡
脉弱
肾气不固证
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
(滑精早泄、尿后余沥)
+   气虚证
舌淡
脉弱
肾不纳气证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   气虚证
舌淡
脉弱







35考点35:胃病变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胃脘痛
呕吐
饮食
兼症
舌脉
胃寒证
冷痛
呕泛清水
食少
遇寒则重,得热则缓
舌苔白滑,脉沉迟
胃热证
灼痛
泛酸嘈杂
消谷善饥
牙龈肿痛,口臭渴喜冷饮
舌红苔黄,脉数
胃阴虚证
隐痛
干呕呃逆
饥不欲食
虚热证;口燥咽干,尿少便结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食滞胃肠证
胀痛
呕吐酸腐
少食厌食
呕泻酸馊腐臭
舌苔厚腻,脉滑

36考点36:脏腑兼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相同症
不同症
心肺气虚证
气虚
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心气虚(心悸神疲)
肺气虚(咳喘无力,自汗)
心脾两虚证
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
心血虚(心悸失眠多梦+血虚证: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脉细)
(心脾气血两虚证)
肺脾两虚证
肺气虚
脾气虚
心肾不交证
肾阴虚
腰酸酸软,遗精,经少,耳鸣
+   虚热证(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  脉细数)
心阴虚,虚火扰神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肺肾阴虚证
肺阴虚
干咳少痰或咳血
肝肾阴虚证
肝阴虚
胁肋隐痛,目涩眩晕
肝胃不和证
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或烦躁,胸胁胀闷疼痛,脉弦
胃失和降
胃脘胀痛,嗳气吞酸,呃逆,苔薄黄
肝脾不调证
脾气虚
食少、腹胀肠鸣、便溏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苔白
肝火犯肺证
肝火上逆犯肺
胸胁灼痛、咳嗽阵作,痰黄/咳血急躁易怒,目赤口苦
+   实热证

37考点37:气病的表现和意义



主   症
兼   症
气虚证
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自汗,面色无华,声低息短
气陷证
体弱,腹部坠胀,脏器下垂
气虚证
气滞证
胀闷,胀痛,或走窜痛
胸闷疼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
气逆证
肺气上逆—咳,喘
胸部胀闷,咯痰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嗳气
不思饮食,脘腹胀满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易怒
咯血、吐血,甚则昏厥

38考点38:血病的表现和意义(★★★★)



辨证要点
血虚证
(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舌淡,脉细)
失充养: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甚至经闭
血瘀证
固定刺痛,肿块,出血,舌色紫暗有瘀点,脉细涩
面色晦暗,口唇紫暗,甚至肌肤甲错,或有瘀点、紫斑(痛如针刺)
血热证
热象(烦躁谵语,身热夜甚,口渴,舌绛,脉数)
出血(各种出血,斑疹吐衄,月经先期,量多)
血寒证
患处局部冷痛拘急、得暖痛减,畏寒,唇舌青紫;
寒象(形寒肢冷,少腹冷痛,月经后期,经色紫暗有血块)

39考点39:气血同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型
辨证要点
气滞血瘀证
气滞证(胀闷,胀痛,走窜痛)
血瘀证(固定刺痛,肿块,出血,舌色紫暗有瘀点,脉细涩)
气血两虚证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血虚证(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舌淡,脉细)
气不摄血证
气虚证
出血(各种慢性出血)
气随血脱证
大出血
气脱(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

40考点40:反治


治则
治法
用药
适应证
反治  
热因热用
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假热证
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
通因通用
用通利祛邪方药治疗实性通泻的病证
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腹泻、瘀血崩漏膀胱湿热之尿频
大实有羸状
塞因塞用
用补益方药治疗虚性
闭塞不通的病证
真虚假实证
如:脾虚腹胀、津亏便秘
血枯经闭、肾虚癃闭
至虚有盛候

41考点41:感冒的辨证论治


证  型
主症
治法-解表
方药
中成药
风热感冒
风热表证(身热较著微恶寒,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清热宣肺解表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
银翘解毒丸(金银花+连翘)
感冒退热颗粒(发热厉害用退热)
桑菊感冒片(桑叶+菊花)
风寒感冒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
感冒清热颗粒(发热较轻用清热)
正柴胡饮颗粒(柴胡:宣肺)
荆防颗粒(荆芥+防风)         
九味羌活丸(羌活:辛温解表药)
时行感冒
风热重证,流行性,传染性
清热解毒
清瘟解毒丸(瘟疫具有流行性)
清开灵颗粒(清:清热、开:开窍醒神)
羚羊感冒片(羚羊角:清热解毒)
莲花清瘟胶囊(金银花+连翘)           
体虚感冒
(气虚感冒)
表证(表寒证)
+气虚证(神疲乏力脉虚)
益气解表
参苏饮参苏饮(人参+紫苏叶)
参苏丸(人参+紫苏叶)
玉屏风颗粒(体虚感冒的病人需要用玉石做的屏风来保护)

42考点42:咳嗽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风寒犯肺
咳嗽声重,痰稀色白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疏散风寒,宣肺解表
杏苏散(杏仁+紫苏叶)
通宣理肺丸(宣通肺气)
半夏露糖浆(半夏:辛温、止咳)
杏苏止咳糖浆(杏仁+紫苏叶+止咳)

风热犯肺
咳嗽,痰黄黏稠
+风热表证(身热微恶寒,苔薄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桑菊饮(桑叶+菊花)
蛇胆川贝枇杷膏(蛇胆汁+川贝+枇杷叶)
牛黄蛇胆川贝散(牛黄+蛇胆+川贝)
急支糖浆(十万火急)

燥邪伤肺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  
+干燥症(口唇鼻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辛凉清润
(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桑杏汤(桑叶+杏仁)
二母宁嗽丸(川贝母+知母)
蜜炼川贝枇杷膏(蜂蜜:润燥)

痰热壅肺
咳嗽,痰多黄稠,苔黄腻,脉滑数
+里热证(面赤,身热,口渴,舌红)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清金=清肺)
清气化痰丸(肺主气)
复方鲜竹沥液(肺热咳嗽痰多)
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

肺肾阴虚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阴虚证(潮热盗汗、颧红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百合固金汤(百合:养阴润肺)
养阴清肺丸(阴虚所以需要养阴)
参贝北瓜膏(南沙参+党参+浙贝母+北瓜膏)









43考点43:喘证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气促,胸闷,痰稀色白
+风寒表证
宣肺散寒
麻黄汤(麻黄:辛温宣肺解表)
华盖散(肺为华盖)
通宣理肺丸(宣通肺气)
小青龙合剂(麻黄色青,似青龙)
桂龙咳喘宁(桂枝+龙骨)
痰热郁肺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黄稠
+痰热壅肺(咳痰量多黄稠,苔黄腻,脉滑数+里热证)
清热化痰
桑白皮汤(桑白皮:泄肺平喘)
清气化痰丸(肺主气)
蛇胆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枇杷叶)
清肺抑火丸(肺热=清肺)
肾不纳气
喘促日久,呼吸浅,动则加重,呼多吸少
+肾(咳甚小便失禁或尿后余沥)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唇青紫,舌淡苔薄,脉沉弱)
或+阴虚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治疗肾气)
参蛤散(人参+蛤蚧)
蛤蚧定喘丸(蛤蚧:味咸,入肾经,虚劳咳嗽气喘)
固本咳喘片(肾为气之根)

44考点44:胸痹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气虚血瘀
胸痛隐隐,遇劳则发
+气虚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舌胖有齿痕)
+血瘀证(刺痛,舌暗有瘀点瘀斑)
益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补阳=补气,五=捂,捂心)
通心络胶囊(气虚血瘀导致心络不通)
舒心口服液(舒心=疏通心络)
芪参益气滴丸(黄芪+人参+补气)
参芍片(人参:补气+白芍:补血)

气滞血瘀
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
唇舌紫暗,脉涩
行气活血
血府逐瘀汤(血府在胸中)
复方丹参滴丸(丹参: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口服液(血府在胸中)
速效救心丸(气滞血瘀阻滞心脉)
心可舒片(心脉可以舒畅)

痰瘀痹阻
胸闷痛如窒,痛有定处
+痰证(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纳呆痰多,苔浊腻,脉滑)
+   血瘀证
豁痰化瘀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瓜蒌+半夏:化痰,薤白:行气导滞,丹参:活血化瘀)
丹蒌片(丹参+瓜蒌)

寒凝心脉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
+   寒证(形寒肢冷,面白,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温阳散寒
乌头赤石脂丸(乌头:风寒湿痹)
冠心苏合丸(苏合香:辛温开窍)
麝香保心丸(麝香:辛温开窍)

气阴两虚
胸闷隐痛 ,时作时止,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倦怠懒言,脉弱)
+心阴虚证(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益气养阴
生脉散(生=人参:补气,脉=麦冬:养阴)
益心舒胶囊(益:益气)
生脉胶囊(人参+麦冬)

心肾阳虚
心悸而痛,胸闷,甚则胸痛彻背
+   肾阳虚证(畏寒肢冷,气短汗出,腰酸肢肿,面色苍白,唇甲淡暗。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
温补心肾
附子汤合右归饮(附子:回阳救逆第一药;右归丸:肾有两边,左肾属水,右肾属火)
芪苈胶囊(黄芪:补气;葶苈子:泄水肿)
金匮肾气丸(肾阳虚:补肾气)
右归丸


45考点45:胃痛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肝胃郁热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   肝郁化热(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丹皮:清热凉血;栀子:清热泻火;左金丸:肺在肝的左边)
加味左金丸(左=辅佐;辅佐肺金克制肝木)
元胡止痛片(延胡索:辛苦,活血、止痛)
三九胃泰颗粒(三叉苦:苦寒;九里香:行气)
胃逆康胶囊(胃火、肝火上逆)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
+   脾气虚(纳呆神疲,大便溏薄,脉虚弱)
+   虚寒证(泛吐清水,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虚迟缓)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黄芪:补气升阳)
香砂养胃丸(香附+砂仁:辛温,归胃经)
良附丸(高良姜:温胃止痛;香附:理气宽中)
小建中颗粒(建中:使中焦强健)
寒凝气滞
胃痛暴作,喜温畏寒,得温痛减
+寒证(畏寒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温胃散寒,
和胃止痛
良附丸(高良姜:温胃止痛;香附:理气宽中)
良附汤(高良姜+香附)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附子理中丸(附子:大热;理中:理气宽中)
温胃舒颗粒(温胃:胃寒;舒:疏通)
香砂养胃丸(木香+砂仁:辛温,归胃经)
饮食停滞
胃痛胀满拒按
+   食滞内停(嗳腐恶食或呕吐,苔厚腻,脉滑)
导滞和胃
保和丸(保=饱,吃得太饱就用)
保和丸(保=饱,吃得太饱就用)
枳实导滞丸(枳实:破气消积)
六味安消散(安:安胃;消:消滞)
沉香化滞丸(沉香:辛温,归胃经;化滞:消滞)
开胃山楂丸(山楂:健胃消食)
肝胃不和
胃脘胀满作痛,痛连胁肋,生气时痛甚,嗳气后痛减,或见嘈杂吞酸。苔薄白脉弦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理气)
气滞胃痛颗粒(肝:气滞;胃:胃痛)
柴胡疏肝丸(柴胡:疏肝理气)
疏肝和胃口服液(疏肝和胃:肝胃不和)
沉香舒气丸(沉香:辛温,归胃经;舒气:肝)
胃苏颗粒(苏=舒:舒畅)

46考点46:泄泻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食伤肠胃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事物,泻后痛减
+   食滞内停(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消食导滞
保和丸(保=饱,吃得太饱就用)
保和丸(保和:保=饱,吃得太饱就用保脾胃安和)
加味保和丸(保和:保=饱,吃得太饱就用)
开胃健脾丸(健脾和胃)
湿热内蕴
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
+湿热证(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葛根:升阳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复方黄连素片(黄连:清热燥湿)
香连丸(木香:泻痢后重;黄连:清热燥湿)
脾胃气虚
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便次明显增多。
+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脉细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人参:补气;茯苓:利水渗湿;
白术:补气健脾)
参苓白术散      
健脾丸(建强脾气)
香砂六君丸(木香+砂仁:辛温,归胃经)
脾肾阳虚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肾阳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四神丸(四神将枣子肉喂鱼,治五更泻;四神:四神丸;将:姜;枣:大枣;子:补骨脂;肉:肉豆蔻;喂:五味子;鱼:吴茱萸)
四神丸(四神将枣子肉喂鱼)
涩肠止泻散(涩:收敛→阳虚)
固本益肠丸(本→肾)
固肠止泻丸(固→虚→阳虚)

47考点47:便秘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热结肠胃
大便干结,腹胀腹痛
+   里热证(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舌红苔或黄燥,脉滑数)
清热润肠通腑
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朴:厚朴;实:枳实;妈:麻仁;要:芍药;黄:大黄;杏:杏仁)
清宁丸(清宁=清热泻火)
一清胶囊(一清=清热泻火)
新清宁胶囊(清宁=清热泻火)
气滞郁结
大便秘结,欲便不出
+   肝郁气滞(嗳气频作,胸胁满闷)
+   脾失健运(腹中胀痛,食少),苔薄腻,脉弦
顺气行滞
六磨汤(六磨木香槟,乌药沉枳军。木香:木香;槟:槟榔;乌药:乌药;沉:沉香;枳:枳实;军:大黄)
槟榔四消散(槟榔:破气行滞通便)
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胆+芦荟)
通便灵胶囊(灵:铃鼓)
津亏肠燥
大便秘结
+ 津亏(干燥)
+   血虚(唇舌面淡白,头晕目眩,心悸,脉细涩)
养血润燥
润肠丸(润=润燥)
麻子润肠丸(火麻仁:润肠通便)
麻仁丸(火麻仁:润肠通便)
麻仁滋脾丸(火麻仁:润肠通便;滋=滋润)
通乐颗粒(亏了不乐)
阳虚寒凝
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   阳虚证(面白畏寒肢冷,腹中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温通开秘
半硫丸(半夏+硫磺)或
桂附八味丸(附子+肉桂)
苁蓉通便口服液(肉苁蓉:补肾阳,润肠通便)
桂附地黄丸与麻仁滋脾丸合用(肉桂+附子+熟地黄;火麻仁:润肠通便)

48考点48:头痛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风寒头痛
头痛剧烈,痛连项背,遇风尤剧。
+风寒表证
祛风散寒
川芎茶调散(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茶调颗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都梁丸(白芷+川芎:祛风止痛;白胸都量:体检的时候,连白白的胸部都要量)
风热头痛
头痛而胀,甚则如裂。
+风热表证
疏风清热
桑菊饮(桑叶+菊花)
芎菊上清丸(川芎:祛风止痛+菊花:清热解毒)
清眩丸(白芷+川芎:祛风止痛;请投选:每到大选,热门竞选人都很头痛,请投我选举一票)
肝阳上亢
头昏而眩
+肝火上炎(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平肝潜阳
羚角钩藤饮(羚羊角+钩藤:平肝熄风)
天麻钩藤颗粒(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全天麻胶囊(天麻:平肝熄风)
羚羊角粉(羚羊角:平肝熄风)
牛黄降压片(牛黄:清热解毒;降压:心情不好血压高)
脑立清丸(清:清火;脑:肝火易上脑)
瘀血阻络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痛。
+血瘀证(或头部外伤史,舌紫,脉细涩)
祛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活血:瘀血;通窍:阻络)
通天口服液(通天:通脑)
正天丸(正天:通脑)

49考点49:阳痿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惊恐伤肾
阳事不举
+肾(头晕耳鸣,遗忘,心悸易惊)
+肾主恐(胆怯多疑,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益肾填精
大补元煎(元气:肾气)
六味地黄丸(熟地:滋补肾阴)
龙牡固精丸(龙骨+牡蛎:收敛固涩)
心脾两虚
阳事不举
+心脾气血两虚(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补益心脾
归脾汤(补脾)
归脾丸(补脾)
安神健脑液(气血双补)
肾阳不足
阳事不举
+肾(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阳虚(面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
温肾壮阳
右归丸(肾有左右,左肾属水,右肾属火)
桂附地黄丸(肉桂+附子+熟地黄)
济生肾气丸(补肾)
肝郁不舒
阳事不举
+   肝郁气滞(情绪抑郁,胁肋胀痛,脘闷,食少,便溏,苔薄白,脉弦)
疏肝解郁
逍遥散(舒肝→心情舒畅→如神仙般逍遥)
逍遥丸      
加味逍遥丸
解郁安神颗粒(肝郁→解郁)
柴胡舒肝丸(柴胡:疏肝)

50考点50:郁证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嗳气纳呆或月经不调,苔薄腻,脉弦)
疏肝解郁
逍遥散(舒肝→心情舒畅→如神仙般逍遥)
逍遥丸
越鞠丸(越鞠神父治凶猪;神:神曲;父:香附;
治:栀子;凶:川芎;猪:苍术)
柴胡舒肝丸(柴胡:疏肝)
痰气郁结
精神抑郁,咽中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气郁证(胸胁胀闷痛)
+痰证(苔白腻,脉弦滑)
化痰利气
半夏厚朴汤(半夏:燥湿化痰;厚朴:燥湿行气)
舒肝平胃丸(肝胃不和,湿浊中阻)
二陈丸合胃苏颗粒(二陈丸:陈皮+半夏;
胃苏:舒畅胃气,理气消胀)
心脾两虚
多思善虑,纳差神疲
+心脾气血两虚(心悸胆怯,失眠健忘,头晕神疲,面白少华,舌淡脉细)
健脾养心
归脾汤(补脾)
归脾丸
人参归脾丸

51考点51:虚劳的辨证论治


证型
临床表现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气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头晕,自汗,不思饮食,活动后诸证。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虚无力。
益气补虚
四君子汤(四君白老夫人;白:白术;老:甘草又称国老;夫:茯苓;人:人参)
玉屏风散颗粒(体虚感冒的病人需要用玉石做的屏风来保护)
补中益气丸(益气:补气)
参芪片(人参+黄芪:补气)
血虚
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面色萎黄,口唇,爪甲色淡,妇女月经量少。舌质淡,脉细。
补血养肝
四物汤(弟摆船归;弟:熟地黄;摆:白芍;船:川芎;归:当归)  
当归补血口服液(当归:补血)
八珍颗粒(兄弟当大将,要夫人赶猪;兄:川芎;弟:地黄;当:当归;大:大枣;将:生姜;要:芍药;夫:茯苓;人:人参;赶:甘草;猪:白术)
十全大补膏(气血双补)
阴虚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养阴生津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大补阴丸
六味地黄丸(熟地:滋补肾阴)
河车大造丸(紫河车:补肾益精)
阳虚
怕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便溏。舌质淡,舌体怕,苔白滑,脉沉迟。
补阳温中
附子理中汤(附子:回阳救逆)
济生肾气丸(补肾)
四神丸(四个神来守卫你)
阴阳两虚
不耐寒热,头晕,神疲乏力,口渴,自汗盗汗,舌质淡,舌面少津,苔白,脉沉细或沉数。
阴阳双补
桂附地黄丸(肉桂+附子+熟地黄)  
桂附地黄丸(肉桂+附子+熟地黄)
薯蓣丸(薯蓣=山药:固肾益精)

52考点52:藏药的六味和八性


1.藏六味:
中药五味:辛、甘、酸、苦、咸
藏药六味:辛、甘、酸、苦、咸、涩
2.藏八性:
重、腻、凉、钝、轻、糙、热、锐
3.藏八性对应五元
土元偏盛:重、腻
水元偏盛:凉、钝
风元偏盛:轻、糙
火元偏盛:热、锐

53考点53:与药名有关的术语


1.炮制类:酒蒸大黄、蜜炙麻黄、炒山药
2.修治类:远志去心、山茱萸去核
3.产地类:淮山药、田三七、东阿胶、广藿香
4.  品质类:明天麻、子黄芩、左牡蛎、左秦艽、金毛狗脊、鹅枳实、马蹄决明、九孔石决明

54考点54:饮片的处方应付


1.写药名,需调配清炒品
紫苏子、莱菔子、谷芽、麦芽、王不留行、酸枣仁、蔓荆子、苍耳子、牛蒡子、白芥子
2.写药名,需调配麸炒品
僵蚕、白术、枳壳
3.写药名,需调配炮制品
草乌、川乌、天南星、附子、吴茱萸、远志、厚朴、何首乌
4.写药名,需调配烫制品
龟甲、鳖甲、穿三甲
5.写药名,需调配煅制品
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金礞石、青礞石、瓦楞子
6.写药名,需调配炭制品
干漆、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
7.写药名,需调配蜜制品
枇杷叶、马兜铃
8.写药名,需调配醋制品
延胡索
9.写药名,需调配盐制品
补骨脂、益智仁

55考点55:中成药用法


药引
1.黄酒:
  功效:温通经络,活血化淤
  应用: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气理)
2.姜汤
  功效:温中散寒,止呕
  应用: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
3.淡盐水
  功效:引药入肾
  应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4.鲜芦根汤
  功效:清热透表,生津
  应用:银翘解毒丸
5.清茶
  功效:清上利下
  应用:川芎茶调散(头痛不离开川芎)
6.米汤
  功效:保护胃气
  应用:四神丸、更衣丸(泻火通便)
7.焦三仙
  功效:消导积滞
  应用:至宝锭(清热导滞)(至:导滞;宝:饱)

56考点56:用药禁忌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蒌:全瓜蒌、瓜蒌皮/仁、天花粉
乌:川乌、附子、草乌
参:丹参、南沙参、人参、玄参、苦参(男人当炫酷)
2.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牙硝:芒硝;官桂:肉桂
3.证候禁忌
症候
所忌药物
症候
所忌药物
体虚多汗
发汗药
体虚多汗
麻黄
阳虚里寒
寒凉药
虚喘、失眠、高血压
慎用麻黄
阴虚内热
清热药
湿盛胀满、水肿
甘草
脾胃虚寒
苦寒或泻下药
麻疹已透
升麻
阴虚津亏
利湿药
阴虚火旺
升麻
火热内炽、阴虚火旺
温热药
肝功能障碍
黄药子
月经过多
破血逐淤药
肾病
马兜铃不宜大量
症候
所忌药物
邪实正不虚
补虚药
表邪未解
固表止汗药
湿热泻痢
涩肠止泻药






57考点57:特殊煎药方法


  先煎
1.增加药物溶解度:矿石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饮片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20分钟,再与它药同煎。
比如:生龙骨、生磁石、生牡蛎、鳖甲、鹿角霜
2.降低或缓解药物毒性:某些有毒饮片先煎可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
如生川乌、生草乌或制附子,经1~2小时的煎煮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降低毒性。

  后下
1.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散失。一般在其他药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如降香、沉香、鱼腥草、砂仁 、白豆蔻 、薄荷等。
2.久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也需后下,一般在其他药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如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黄、番泻叶等。

  包煎
1.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在煎煮过程中易粘糊锅底,宜包煎。如车前子、葶苈子。
2.富含绒毛的饮片宜包煎,因绒毛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如旋覆花、辛夷、枇杷叶等。
3.花粉等微小饮片宜包煎,避免漂浮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如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等。

  烊化(熔化)
一些胶类,蜜膏类中药不宜与群药同煎,以免煎液黏稠而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及结底糊化。可将此类药置于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熔化后一起服用。如鹿角胶、阿胶、龟胶等。

  另煎
一些贵重中药,为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减少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引起的损失,需在另器单独煎煮取汁,再将渣并入其他群药合煎,然后将前后不同煎煮的药液混匀后分服。
如西红花 、人参、西洋参等质地较疏松者,需另煎30~40分钟。
质地坚硬的贵重药,如羚羊角、水牛角等应单独煎煮2~3小时。

  兑服
对于液体中药,放置其他药中煎煮,往往会影响其成分,故应待其他药物煎煮去渣取汁后再行对入服用。
如黄酒、竹沥水、姜汁、鲜藕汁、梨汁、蜂蜜等。

  冲服
一些用量少,贵细中药宜先研成粉末再用群药的煎液冲服,避免因与他药同煎而导致成分被药渣吸附而影响药效。
如羚羊角、雷丸、蕲蛇、金钱白花蛇、三七、琥珀、鹿茸、紫河车、沉香。

  煎汤代水
其目的是使药物充分煎出,发挥疗效。煎汤代水的药物,质地泡松,用量大,一般先煎15~25分钟,去渣取汁,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如葫芦壳、灶心土等。

58考点58: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1.虫蛀
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是有利于害虫生长繁殖的营养,故含上述成分较多的饮片最易生虫。
如白芷、北沙参、薏苡仁、柴胡、大黄、鸡内金

2.霉变
凡含有糖类、粘液质、淀粉、蛋白质及油类的饮片易霉变
如牛膝、天冬、马齿苋、菊花、蕲蛇、五味子、人参、独活、紫菀等

3.泛油
又称为“走油”,是一种酸败变质现象,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易泛油
1)含挥发油的饮片,因挥发油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加速外移聚集,随后在外界作用下形成泛油变质
如当归、苍术等
2)另一类为含脂肪油饮片,因脂肪酸变为游离脂肪酸后才会溢出表面,随后在外界作用下分解、腐败、发生变质
如柏仁子、桃仁、杏仁等
3)含糖多的饮片,常因受潮而造成返软而“走油”
如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等。

4.变色  
指药材、饮片所含色素变化的现象
1)颜色易由浅变深的有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天山之邪)
2)颜色易由深变浅的有黄芪、黄柏;
3)颜色易由鲜变暗的有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

5.气味散失  
饮片固有的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藏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
1)饮片发霉、泛油、变色均能使药物气味散失;
2.)温度过高,含挥发油的药物,会逐渐失去油润而干枯,以致气味散失,如肉桂、沉香等;
3)豆蔻、砂仁粉碎后气味会逐渐挥发散失。

6.风化
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无机盐类药物,日久逐渐失去结晶水
如胆矾、硼砂、芒硝等。(是个化学变化)

7.潮解  
习称“返潮”、“回潮”,是指固体饮片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
如青盐、咸秋石、芒硝等。(是个物理变化,通常发生在盐类药品)

8.粘连  
指有些固体饮片,由于熔点较低,遇热则发黏而粘结在一起,使原来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如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天冬、熟地等。

9.腐烂  
是指某些新鲜的药材或饮片腐烂败坏的现象
如鲜生姜、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等。

59考点59: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1.虫蛀
蜜丸、水丸、散剂、茶曲剂
2.霉变
蜜丸、膏滋、片剂
3.酸败
合剂、酒剂、糖浆剂、软膏剂
4.挥发
芳香水剂、酊剂
5.沉淀
酒剂、口服液、注射剂

60考点60:贮藏术语的规定


1.  遮光、密闭、密封、熔封或严封、
2.  阴凉处:不超过20℃
3.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4.  冷处:2-10℃
5.  常温:10-30℃

61考点61:对抗贮存法


蕲蛇或白花蛇与花椒或大蒜瓣同贮;
土鳖虫与大蒜同贮;
冰片与灯心草同贮;
藏红花与冬虫夏草同贮等

62考点62:中成药联用



联用药对
功效
两种功效不同的中成药联用
二陈丸
+ 平胃散
平胃散燥湿健脾,增强二陈丸燥湿化痰
乌鸡白凤丸丸
+香砂六君子丸
香砂六君子丸开气血生化之源,增强乌鸡白凤丸养血调经之功
部分疾病的治疗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
共奏养血调经、暖宫散寒之效,治疗妇女宫寒不孕
内服六神丸,外用冰硼散
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治疗咽喉肿痛
一种中成药能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中成药的偏性或副作用
舟车丸
+四君子丸
二便不通,阳实水肿,用峻下通水舟车丸,为使峻下而不伤正气,配以四君子丸
金匮肾气丸
+麦味地黄丸、生脉散或参蛤散
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肾虚作喘,若久治不愈,阳损及阴,兼见咽干烦躁者,当配麦味地黄丸、生脉散或参蛤散同用,以平调阴阳,纳气平喘,减低金匮肾气丸燥烈伤阴的副作用
两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联用
附子理中丸
+ 四神丸
增强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功效,治疗脾肾阴虚之五更泄泻
归脾丸
+人参养荣丸
明显增强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止痉的功效,治疗心悸失眠、眩晕健忘
脑立清胶囊
+六味地黄丸
用于高血压病症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

63考点63: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


1.   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配伍禁忌
中成药
药味
中成药
药味
配伍禁忌
心通口服液
内消瘰疬丸
海藻
橘红痰咳颗粒、通宣理肺丸、镇咳宁胶囊
甘草
十八反
祛痰止咳颗粒
甘遂

2.   含有毒药物中成药的联用:
会增加有毒药味的服用量,加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故在使用时应考虑有毒药物“增量”的因素。
n  大活络丹与天麻丸合用,两者均含有附子;
n  朱砂安神丸与天王补心丹合用,两者均含有朱砂

3.   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禁忌:
n  如附子理中丸不宜与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联用;
附子理中丸为温中散寒之剂,牛黄解毒片为寒凉清热泻火之剂
n  金匮肾气丸不宜与牛黄解毒片

4.   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
n  含麻黄的中成药
2  忌与降血压的中成药如复方罗布麻片、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牛黄降压片并用;
2  忌与扩张冠脉的中成药如加速效救心丸、山海丹、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滋心阴液、补心气液等联用。
(麻黄草是制造毒品的主要原料之一,人吃了毒品就会兴奋,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所以麻黄草不宜和降压药、扩张冠脉药合用)

n  含朱砂较多的中成药,如磁朱丸、更衣丸、安宫牛黄丸等不宜长期与含较多还原性溴离子或碘离子的中成药如治癫灵片、双红抗喘丸、消瘿顺气丸等服用。
(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硫化汞水溶性较小,人体较难吸收,故毒性较小。但若和含溴离子和碘离子的药物合用,会和溴离子或碘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变成溴化汞或碘化汞,水溶性大大增加,人体吸收增加,故毒性增加)

64考点64:中西药联用的特点


n  协同增效
中药及中成药
宜联用的西药
联用作用
黄连、黄柏
四环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磺胺甲基异噁唑
协同细菌性腹泻、痢疾治疗
金银花
青霉素
加强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
甘草、白芍、冰片
复方丙谷胺(胃丙胺)
协同治疗消化性溃疡
甘草
氢化可的松
协同抗炎、抗变态
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量合剂
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丹参注射液
间羟胺(阿拉明)
加强升压作用、减少升压药的依赖性
生脉散、丹参注射液
莨菪碱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咳适度提高心律,又可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缺血缺氧的状况

n  降低毒副作用
中药及中成药
西药
联用作用
石麦汤
氯氮平
减少治疗精神分裂时流涎的不良反应
甘草
呋喃唑酮
合用治疗肾盂肾炎,防止胃肠道反应
白及、姜半夏、茯苓
碳酸锂
降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n  减少剂量
中药及中成药
西药
联用作用
苓桂术甘汤
地西泮
地西泮用量仅需1/3
珍菊降压片
(含盐酸可乐定)

盐酸可乐定比单用量减少60%

65考点65: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在药动学上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运动过程称为药动学)
1.  影响吸收
①  影响药物透过生物膜吸收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如鞣质、药用炭、生物碱、果胶及金属离子等易于西药结合或吸附,特别是以固体形式口服的西药可导致某些药物作用下降。
成分
中药
中成药
不宜合用西药
原因
鞣质
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
牛黄解毒片、麻仁丸、七厘散
红霉素、士的宁、利福平
鞣质具有吸附作用,会使西药透过生物膜数量减少
炭质
蒲黄炭、荷叶炭、煅瓦楞子

生物碱、酶制剂
药物炭吸附生物碱及酶制剂,抑制其生物活性
果胶
熟地、人参、山茱萸
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
林可霉素
同服后可使林可霉素头面吸收减少90%
②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
中成药中含有某些重金属或金属离子,当与一些具有还原性的西药配伍使用时,会生成不溶性螯合物,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甚至造成毒副反应。

2.   影响分布:某些中西药联用相互作用后,血药浓度有所变化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组织结合。
碱性药物如硼砂、红灵散、女金丹、痧气散等,能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排泄减少,吸收增加,血药浓度上升,引起中毒。
(年轻卡卡怕捧红后女友和他散了。年:链霉素;轻:庆大霉素;卡卡: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捧:硼砂;红:红灵散;女:女金丹;散:痧气散)

3.   影响代谢:中西成药配伍时会影响药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①  酶促反应:中药酒剂、酊剂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乙醇,乙醇是常见的酶促剂,它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
②  酶抑反应:中西药合用时发生酶抑反应也会影响药物在体内代谢,使药效降低或毒副作用增加。

4.  影响排泄:
①  增加排泄:碱性药物由于在与酸性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大大加快药物排泄速度,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去治疗作用;
碱性药物
酸性药物
原因
煅牡蛎、煅龙骨、红灵散、女金丹、痧气散、乌贝散
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吲哚美辛
合用时酸性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作用减少
红霉素
山楂制剂
山楂制剂会使酸性增强,红霉素分解加快,影响抗菌效果
冰硼散
青霉素、磺胺类
增加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的排泄速度,使抗菌效果减少
氢氧化铝、氢氧化钙、碳酸钙等
含有机酸类药物,乌梅、山茱萸、陈皮等
酸碱中和,失去药效
②  减少排泄: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可酸化体液而使药物排泄减少,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排泄速度主要与肾中H+有关,H+越多,排泄速度越快。而酸性越强,H+也就越多)
n  在药效学上的相互作用
1.   药效学的协同作用
香连丸与广谱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联用后,抗菌活性增强
2.   药理作用相加产生毒副作用
3.   药效学上的拮抗作用
l  甘草和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胰岛素、甲苯磺丁脲等降糖药药效
l  中药麻黄及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止咳喘膏、通宣理肺丸、防风通圣丸等具有兴奋受体和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与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帕吉林等,同时服用,会使其药效降低

66考点66:常见毒性药物


分类
毒性成分
中药材
中成药
救治
乌头类
乌头碱
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
追风丸、活络丸、小金丸、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正天丸、右归丸、追风透骨丸、小活络丸、木瓜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等
肌注阿托品
马钱子及含马钱子中成药
番木鳖碱(士的宁)
马钱子
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等
静注苯巴比妥钠
蟾酥及含蟾酥中成药
强心配糖体(蟾酥毒素)、儿茶酚胺类化合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蟾酥
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蟾酥丸、梅花点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
注射阿托品
雄黄及含雄黄中成药
二硫化二砷
雄黄
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喉症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牛黄至宝丸、追风丸、牛黄醒消丸、紫金锭、三品等

含朱砂、轻粉、红粉类中成药

朱砂、轻粉、红粉
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活络丸等
二硫基丙醇类
含雷公藤、昆明山海棠中成药
生物碱及有细胞毒的二萜环氧化合物
雷公藤、昆明山海棠
雷公藤片、雷公藤多苷片、昆明山海棠等

黄药子类

黄药子








120597385 发表于 2016-9-28 16: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unan 发表于 2016-9-30 13: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4-30 1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