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579|回复: 1

人生经历能帮你延缓晚年认知衰退吗?超60年研究发表新成果

[复制链接]
13868895693 发表于 2019-11-4 13: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0daa70f7065fd3c61a5c6de60d64d61.gif

“(参与)促进认知发展的活动,在一生中的各个时期,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很重要。”


70岁时,你的头脑还能保持灵活吗?

虽然年龄增长是痴呆症最重要的已知风险因素,但痴呆症并不是老龄化不可避免的后果。现有疗法有限,从预防出发,影响认知衰退的因素直是研究热点之一。

近日,一项超过60年的认知研究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期刊Neurology发表最新成果,进一步揭示了我们生活经历中对晚年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9b9a70b6b012ebf32cdee107e919fba1.jpg

图片来源:Pixabay



这项研究数据源于一个名为Insight 46的队列,这个队列包含了1946年同一周内出生于英国的5000多人。项目的神经科学部分纳入了其中502人,他们在8岁时就接受了认知测试,并在69-71岁期间再次接受了全面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评估。同时,这些受试者还接受了大脑影像检查,以确定他们大脑中是否出现了β淀粉样斑块,这通常被视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标志性变化之一。

研究人员发现,有几个因素与70岁时的认知表现明显独立相关


  • “8岁看老”:那些在儿童时期的认知能力排在前25%的人,70岁时的认知测试得分仍然普遍领先。



a67c100b443c7bb5cd219a7a533484c2.png
▲童年时期认知能力领先的人,70岁时的认知测试表现也普遍更好。(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 教育的作用:相比较于16岁前就停止学业的人,那些完成大学学位的人,认知得分排名要普遍高16%。



  • 以53岁时的职业情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人群,在70岁时的认知表现也更好一些,但影响不大。比如从事专业工作的人群平均可以从短篇小说回忆起12个细节,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平均回忆起11个细节。



  • 性别:在记忆力和思维速度的测试中,女性比男性表现更好。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童年时期认知表现如何,后续更好的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都起到了额外的作用。
此外,出现β淀粉样斑块的人群在认知测试中也得分更低。不过,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观察到β淀粉样斑块和性别、早年认知能力、教育程度、社会经济状况的关联。


e91e0bf8bb499fba4051a17cd53e4882.png ▲出现β淀粉样斑块的人群(红色)在认知测试中得分更低(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70岁人群的痴呆症患病率约3%,出现β淀粉样斑块的概率约15%-25%。研究作者,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作者Jonathan M. Schot指出,“研究表明,虽然这个年纪距离明显表现出痴呆症症状通常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与β淀粉样斑块相关的思维、记忆方面的微小差别已经可以被检测到。如果能早在出现症状之前多年就及时干预,或许能让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同时,找到晚年认知能力的预测因素很重要。“了解哪些因素有影响,就可以通过教育或生活方式做出改变,从而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两个月前,Insight 46项目团队还在The Lancet Neurology发表论文,指出心血管状况与大脑健康的密切相关,36岁-53岁可能是避免大脑损伤的关键时期,在这些受试者中,中年血压升高的人群,晚年大脑萎缩更明显

接下来,研究团队还将对这些人群持续随访,进一步探索随着年龄增长,一个人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将如何变化。

53d369d72f22a6ba55ca60d9600371a9.jpg

图片来源:123RF



芝加哥拉什阿尔茨海默病中心Patricia Boyle博士点评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的生活经历对于维持大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包括取得学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似乎有助于预防晚年认知功能减退。这些促进认知发展的活动,在一生中的各个时期,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很重要。
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
[1] Maria Brandkvist, et al., (2019). Global epidemiology of use of and disparities in caesarean sections. The Lancet, 10.1016/S0140-6736(18)31928-7
[2]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body weight since 1960s due to interplay between genes and environment. Retrieved July 4,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7/b-sii070119.php
[3] Genes, yes, but obesity pandemic mostly down to diet: study. Retrieved July 5, 2019, 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7-genes-obesity-pandemic-diet.html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b365e1bd9ee937a6511f454000853a7b.gif
点“在看”,分享医学新知

梁素娟vzla 发表于 2019-11-4 15: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4-26 19: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