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6082|回复: 3

[商业有问必答] 医院抽检(药监日常抽检)的药品发现不合格品的,可否按正常程序退回批发公司?

[复制链接]
晶伈顧軍 发表于 2010-12-28 14: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请问:医院抽检(药监日常抽检)的药品发现不合格品的,已经药监部门下结论说不合格,医院可否按正常程序退回批发公司?或者说药品检验所抽检药品批发公司,那么批发公司在抽检过程中能否把药品退回厂家?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楼主| 晶伈顧軍 发表于 2010-12-28 14: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找了几个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将待处理药品退货是否合理”

【案例】

  2009年10月7日,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一份药品检验不合格报告,检验结果显示,该市A公司销售的某药品性状不符合规定。药监部门及时将检验报告书送达A公司,告知公司复检的有关事项,要求该公司暂停销售该批药品,并追回已销售的药品,等候处理。

  现场检查发现,该批药品还剩273盒。该公司提供的购销台账资料显示,共购进该药品300盒,销售20盒,抽验使用7盒。10月17日,有效申请复检期限已过,药监执法人员来到A公司打算将剩余药品查封扣押时,却发现该批药品已被A公司退回厂家。调查得知,A公司与厂商商议是否复检时,厂家决定放弃复检,要求召回该药品。那么,对于A公司的上述行为该如何处理呢?

  【分析】

  销售假劣药事实成立

  既然A公司销售的药品经检验性状不符合规定,该药品便属于不合格药品,至于究竟属于假药还是劣药,需要根据药品性状的具体不合格之处和不合格程度而定。由于对不合格药品申请复检的期限已过,无人提起复检申请,因此,A公司购进并销售不合格药品的违法事实已经成立。

       擅自退货扰乱监管秩序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9条,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主动召回产品,并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销售者发现其销售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产品,通知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这里的“召回”是生产、经营企业主动发现问题时召回产品,而不是药监部门检查发现问题时对产品实施召回。从销售者的义务来看,自己发现了问题,就应该停止销售并立即召回其销售的药品,并向药监部门报告。既然向药监部门报告是在药监部门现场核实之前,就应当控制其停止销售和召回的药品,如果报告的同时又退货,将使药监部门对隐患药品的监管失去意义。而对经检验不合格的药品更是如此。药品不合格涉及行政违法,在药监部门未拿出处理意见之前未经报告即擅自退货是扰乱监管秩序的一种表现,虽然法律法规对这种行为没有处罚性规定,但仍可以作为处罚的裁量情节对A公司裁量从重处罚。

  药监行动不及时

  药监部门责令A公司停止销售和追回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药品并待处理是正确的,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但是,其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行动则略显迟缓。根据《药品管理法》第65条第2款规定,药监部门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既然药品检验报告已经证明药品不合格,虽然未经复检最终确定这一结论,也属于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形,药监部门应当在送达药品不合格检验报告时也采取查封扣押强制措施。如果此时A公司擅自动用不合格药品,则应按照《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79条第6项的规定,予以从重处罚。

  此外,针对A公司向生产厂家退回不合格药品的事实,药监部门应向生产企业所在地药监部门通报该情况并请求协查,以防A公司以退回药品为名私自将不合格药品转移至其他渠道流通。如果上述药品未退回生产厂家,药监部门对“退货”部分应按销售行为从重处罚;如果A公司确实已将药品退回生产厂家,药监部门仍应将退货部分计算货值金额,但是不再针对退货药品没收药品和违法所得。

 楼主| 晶伈顧軍 发表于 2010-12-28 14: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上面的案例有好几个观点,大家认为哪个观点更比较处理合适

观点一:    定性为销售劣药 不应从重处罚
  首先来看对抽验药品出现性状不符合规定的定性问题。药品性状是“对药品的色泽和外表感观的规定”,包括形态、颜色、气味、味感等,它们有的能直接反映出药品的内在质量,对鉴别药品真伪、优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情况来看,多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如果出现药品性状差异,就有可能会是另一种物质,药品的成分也因此会发生变化,实践中判定为假药的居多。而作为西药或者中成药品,性状不合格往往表现在色泽、虫蛀、硬度、晶形、裂片、松片、潮解以及注射剂出现异物等方面的变化,其药品成分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少,因而判定为劣药的居多。从本案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所抽验的B药品可能是西药或中成药品,对A公司应定性为销售劣药。
  其次来看A公司擅自将B药品退回厂家是否予以从重处罚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应该从重处理,且某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做法也存在错误。本案中,执法人员接到药品检验所《不合格药品检验报告书》后及时将此送达A公司,告知了有关复检的事项,并要求该公司按GSP要求暂停销售该批药品,将销售出的药品追回。这就出现了程序上的错误。《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凡抽验到标示为外省(区、市)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不合格药品的,由药品检验机构所在地的省(区、市)药品监管部门在接到不合格报告书后3个工作日内转给该企业所在地的省(区、市)药品监管部门。收到不合格药品检验报告书的省(区、市)药品监管部门,应在接到不合格报告书后3个工作日内转给该企业,并按本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立案调查。”第三十八条规定:“药品监管部门在接到不合格报告书之后,必须立即按法定程序对所涉及的本辖区的企业组织调查并对涉嫌不合格药品依法采取控制措施。”A公司按GSP要求暂停销售该批药品,将销售出的药品追回,是公司内部质量管理程序。而作为执法的监管部门,无论该企业是否做出复检的决定,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及《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首先应该对剩余的273盒B药品进行查封扣押。正是由于监管部门没有及时查封扣押这批药品,才造成了A公司将剩余B药品退回厂家的事实,且A公司没有出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九条中从重处罚的情节,因此,不应该对A公司给予从重处罚。
  本案中A公司退回药品的行为并不违法,对A公司不能在法定处罚幅度内从重处罚。某市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根据现场检查笔录提取的购销存证据资料对A公司进行调查处理。根据《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在启动药品召回后,一级召回在1日内,二级召回在3日内,三级召回在7日内,应当将调查评估报告和召回计划提交给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管部门备案。所以本案中,A公司应当提供生产厂家经备案的药品召回和退货相关材料,证明该批药品确实被生产厂家召回。在此情况下,药品监管部门只能按照销售假药或劣药对A公司进行处罚。
  观点二:    按销售假药从重处罚
  首先,应当对A公司销售假药的行为进行立案,依法给予行政处罚。B药品的性状不符合规定,符合《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第(二)项的情形,为假药。A公司销售假药的行为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当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本案中,A公司共购进B药品300盒,销售20盒,不构成《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情形,因此,对A公司销售假药的行为可以限定在该条规定的“没收违法销售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范围内。
  《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条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未违反《药品管理法》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或者使用的药品是假药、劣药的,应当没收其销售或者使用的假药、劣药和违法所得;但是,可以免除其他行政处罚。”本案是否援引该条免责条款,关键要看A公司提供的购销存等有关资料是否能够充分地证明其履行了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且“不知道所销售的药品是假药”。如果B药品的性状不符合规定是在A公司进货验收时肉眼可见的,不用经专业检测即可辨别,则尽管A公司能够提供购销存的相关资料,也不符合“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或者使用的药品是假药、劣药的”的情形,不应免除其他行政处罚;反之,则应按照该条规定给予一定程度的免责。
  其次,关于A公司在明知B药品为不合格药品的情况下,擅自将药品退回生产厂家的行为,《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禁止,但这种行为不利于不合格药品的及时控制,有一定的隐患,且A公司也有规避处罚之嫌。笔者认为,对A公司的这一行为可以从重处罚。另外,药品监管部门应将B药品经检验不合格及A公司向生产厂家退货的情况,及时告知生产厂家所在地药品监管部门,以利于相关药品监管部门尽快查处生产厂家的违法行为,避免假药造成更大的危害。
  首先,A公司销售假劣药品的事实已经成立,不可逆转。A公司销售的B药品经检验性状不符合规定,B药品肯定属于不合格药品,至于究竟属于假药还是劣药,需要根据药品性状的具体不合格之处和不合格程度而定。由于对B药品不合格申请复检的期限已过,无人提起复检申请,A公司购进了300盒B药品,已销售20盒,因此,A公司销售不合格药品的违法事实已经成立。
  其次,A公司退回B药品而未告知监管部门本身有瑕疵。关于召回药品,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九条的规定,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主动召回产品,并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销售者发现其销售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产品,通知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这里的召回是生产、经营企业自己发现问题时的主动召回,而不是药品监管部门检查发现问题时的召回,从销售者的义务来看,即使是自己发现的问题,也应该停止销售、召回其销售的药品,并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既然应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在药品监管部门现场核实之前,就应当控制其停止销售和召回药品,如果报告的同时又退货,将使药品监管部门对隐患药品的监管失去意义,针对药品监管部门检验不合格的药品更是如此。因为药品不合格涉及行政违法,药品监管部门未拿出处理意见之前未经报告即擅自退货也是扰乱监管秩序的一种表现,虽然法律法规对这种行为没有处罚性规定,但是仍可以作为一个处罚的裁量情节对A公司予以从重处罚。
  观点三:    是否从重处罚依实际情况决定
  首先,A公司经营劣药的违法事实成立,证据确凿,应由药品监管部门依据《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进行处理。接到药品检验机构转来的不合格药品检验报告书,经检验,A公司经营的B药品性状项检验结果不符合规定,执法人员依法对A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时,从该公司所提供的有关购销存等资料上显示,该公司共购进该批药品300盒,已销售了20盒,被监督抽样使用了7盒,剩余273盒。因此,该公司经营劣药的违法事实已成立,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
  其次,对药品经营企业与药品生产厂家联系并直接退回问题药品的行为,从目前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来看,并无哪一部法律对此有禁止性规定。因此,笔者认为,药品监管部门只应对该公司已销售的20盒劣药进行处理,而不得再追究该公司与生产厂家联系退回273盒问题药品的相关法律责任。2007年12月10日起施行的《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对此也有相关明确的规定,不应对药品经营企业向药品生产厂家退回问题药品的行为予以处罚。不过,A公司应提供自己与生产厂家联系退回该273盒问题药品的相关证明材料,如电话记录、退货手续、货物流转证明等;同时,药品监管部门还应向生产厂家所在地的药品监管部门请求协助调查该批药品的问题及召回等有关情况,经调查证明并核实该公司确已向生产厂家退回问题药品时,方可认定A公司退回该批问题药品的行为是真实的,继而在接下来的行政处罚阶段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将其作为量罚的重要情节。但如果A公司并未与生产厂家联系退回该批问题药品,而是故意隐匿或者转移销售该批问题药品,那么,药品监管部门在调查核实之后,对该公司经营劣药和故意隐匿、转移证据材料的行为,应当依据《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第七十五条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予以从重处理。
  观点四:    根据民法规定 擅自退回行为无效
  首先,药品监管部门对抽检不合格药品控制措施不得当。《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药品监管部门在接到不合格报告书之后,必须立即按法定程序对所涉及的本辖区的企业组织调查并对涉嫌不合格药品依法采取控制措施。”《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药品监管部门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由此可见,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条件是“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这其中《不合格药品检验报告书》就是“证据”之一,因此,《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所规定的“控制措施”就是指查封扣押行政强制措施。具体到本案中,某市药品监管部门接到药品检验所《不合格药品检验报告书》后,应立即按照法定程序对A药品批发公司销售的B药品采取查封扣押措施,而不是仅仅暂停销售该批药品,已销售的药品能追回则应追回,不能追回的应计入违法所得。毕竟复检并不是药品监管部门不采取查扣措施的理由,复检的时间为7天,采取查扣措施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时间也是7天,如果不提出复检,7天期满,便可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如果申请复检,按照《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自检验报告书(复检)发出之日起15日内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正是由于该市药品监管部门未按照法律要求遵循法定程序对涉嫌不合格药品采取查封扣押措施,造成了A公司擅自退回不合格药品问题的发生,说明其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其次,A公司擅自退回不合格药品的行为无效。先来看A公司所谓的退回药品的“原因”——生产厂家要求召回该批药品。《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药品召回,是指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收回已上市销售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第四条则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由于研发、生产等原因可能使药品具有的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可以看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召回的药品是由于研发、生产等原因“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而不是经检验确系不合格的药品。简言之,假劣药品不在召回之列,亦不在退回之列。再来看A公司与生产厂家退回药品行为的合法性。应该说,A公司与生产厂家之间退回药品的行为是一种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行为。《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且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再者,A公司与生产厂家之间的退货行为是一种合同、契约性质的经济行为。依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如前所述,假劣药品不在召回之列,生产厂家召回该批药品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为无效行为。
  综上所述,由于A公司退回假劣药品、生产厂家“召回”假劣药品的行为自始无效,其意欲通过该行为掩盖销售假劣药品的事实、规避销售假劣药品的处罚不能成立,应按销售假劣药品对其予以处理。
  观点五:    退回行为合理 适当从轻处理
  对于药品经营企业能否将不合格药品退回生产企业,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只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应对质量不合格药品进行控制性管理,对于发现不合格药品应按规定的要求和程序上报”。本案中,A公司没有将不合格药品销售出去,而是在生产厂家的召回要求下退回药品,及时减少危害。最关键的是本案中,某市药品监管部门并没有对A公司尚未销售的不合格药品实施强制措施,从这个角度来看A公司退回不合格药品的行为是合理的,并不违法。此外,生产厂家得知其所生产的药品有质量问题,及时召回,这也符合《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国家设立药品召回制度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制药企业控制和降低药品安全隐患的积极性,在发现劣药的第一时间召回,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的发生,是合法合理的。
  本案中,经药品生产厂家要求召回、A公司退回的不合格药品都在药品监管部门可以监管的范围内,并没有让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造成危害。因此,药品监管部门对A公司销售劣药的行为应在自由裁量范围内从轻处罚。 


 楼主| 晶伈顧軍 发表于 2010-12-28 14: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1、对抽样的药品进行事先查封或登记。一是药品监管执法人员在当时抽样时就有一定的证据(如包装破损、外观损害等)证明该药品质量可能有问题,就可以直接采取查封或扣押的措施。这里的“有证据证明”,并不要求达到确凿充分的程度,只要达到有一定的证据证明药品具有导致人体健康损害的可能性即可。由于抽检药品的剩余药品被依法查封或扣押,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进行处理,对此法律已经有明确规定,否则将从重处理,并且处罚的基数不是剩余药品而是全部购进的药品。二是对于正常的监督抽样,由于无任何证据怀疑该批药品有质量问题,则药品监管执法人员无权对剩余药品采取查封扣押措施,对此我们应对被抽样的药品进行全面的登记,包括进货的数量、批号、时间、供货单位以及检查时的数量等一切有关资料。同时明确告知企业非正常经营原因不得退货,如果正常经营退货的则必须向当地药监部门进行报告备案。这样做便于将来如果被抽检的药品有质量问题及时进行召回或追索。
  2、加强对剩余药品的监管。药监部门对抽检后剩余的药品还要加强实时监管,对重点品种要做到不间断监管,不能抽检后对该批药品放之不管,仍其“自由”销售,要做到对该批抽检后的剩余药品做到随时监管,要严查其销售明细,做到帐物相符,并随时告戒企业不能有擅自退货或掺杂掺假等违法销售现象发生。
  3、加快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目前从国家层面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品被抽样检验后,在报告未出具之前,药品是否可以进行退货未作禁止性规定;同时对自身发现假劣药品和质量可疑药品的还在进行销售或退、换货处理的,相应的罚则也没有具体规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5-22 1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