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4061|回复: 4

方剂学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蓝色源头活水 发表于 2011-4-4 12: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词解释】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驱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侯的一类治法。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和解剂:凡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驱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温里剂:凡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治疗里寒的方剂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既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
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的方剂
开窍剂:凡以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
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的方剂
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淤或止血的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的病证的方剂
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治燥剂: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
驱湿剂:凡以驱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泻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消食剂: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驱虫剂:凡以安蛔、驱虫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

逆流挽舟:是喻嘉言用此方治疗痢疾初起而有风寒湿表证的一种治法。对于表邪内陷入里而成之痢疾,治疗上用此方疏散表邪,使内陷的邪气还从表(外)而出,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好像在逆流中挽舟上行,故称”逆流挽舟”.
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治疗上可采用轻清透泄之品,导营热向外透发,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法,指用补益脾土的药物,治疗肺脾两虚之证,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化生水谷精气,止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损病证的一种治法.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
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体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诸如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证,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证.
补火生土: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运用壮肾阳的药物,以温补脾气的方法。临床用于脾肾阳虚之腹痛久泄等。
火郁化之:凡是使用轻清芳香、辛散疏利的药物,以宣发肌表,透达募原,通利二便,调和气血,使郁而内伏之火热,由里达表,驱之外出,皆属“火郁发之”之法。 
【简答题】
一.配伍 注意事项
1.补气剂  配伍:   甘温补气药配伍行气药物,补血药物,补益脾胃药物,利水渗湿药,升阳举陷药。
2.补血剂  配伍:   甘温补血药配伍活血药,补气药,补益脾胃药,理气醒脾药,安神药。
注意事项(两个均属补益剂)
1、 辨别虚证的性质、脏腑、真假。
2、在脾胃功能不足时,应配以理气健脾,和胃消化的品
3、煎煮时间宜长,空腹或饭前服用。
4、不可滥用补剂。
3.活血剂  配伍:活血祛瘀药配伍理气药以加强活血祛瘀的作用,血淤偏寒配以温经散寒之品,以血得温则行;淤血化热,病位在下者,配伍荡涤淤热之药;正虚有淤者,又当与益气养血药同用,孕妇而有淤血癥块者,当小量缓图,使淤去而胎不伤。
注意事项
1、活血药为主,多伍行气药
2、根据瘀血寒温虚实配伍相应药物
3、祛瘀须防伤正,必要时可配补益之品,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4、因势利导,引瘀血外出
4.止血剂  配伍:止血应适当配伍活血药;血热妄行者,治宜凉血止血,配以清热卸货要组成方剂;因于阳虚不能摄血者,治宜温阳止血,配以温阳益气药组成方剂;若因于冲任虚损者,治宜养血止血,配以补益冲任之品组成方剂;上部出血可酌陪少量引血下行药;下部出血则辅以少量升提药。
注意事项
1、根据出血原因,选择相应止血药;
2、针对出血寒温虚实,加强用药;
3、出血易致虚,必要时可配补益之品;
4、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下血可升举,上血可沉降;
5、出血兼瘀滞,可配活血药,使止血而不留瘀;
6、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清轻重缓急。
5.肝阳化风  配伍:息风止痉药与平肝潜阳药并用,配伍滋阴,清热,降火之品,还有补血活血药。
6.热极生风  配伍:配伍息风止痉药,清热,降火,滋阴,生津,安神药,还有补血活血药。
注意事项(5.6)
1、首辨风病的内外;
2、辨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性的虚实,进行适当的配伍;
3、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可兼夹外风,应分清主次,全面照顾;
4、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配伍行血或血之品)。

二、体现中医思想的方剂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它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为通过调理血,如:补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使身体上原有的风邪被清除;第二种解释为通过治血达到气血充足,身强力壮,内风不能生,外风不能侵而风自会灭之。
大秦艽汤:本方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由于正气不足,营血虚弱,风邪乘虚如经络,使气血瘀阻,经络不畅,故除用祛风散邪药外,佐以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荣,络通则风自散。
消风散:本方主治风疹、风湿证,除用祛风散邪、清热燥湿药外,佐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使血脉调和,风邪得散,湿热得清。
天麻钩藤饮:本方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方中用川牛膝引血下行,活血利水,并用益母草活血利水,有利于平肝熄风。
独活寄生汤:本方主治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方中用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
2、补气生血:指重用补气药使气旺血生,即体现“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一种治法。
当归补血汤:体现“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 。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补气生血,气旺血生,血充气固,阳生阴长,阴平阳秘,虚热自退。
归脾汤:本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方中气血双补,重在补气,以参、芩、术、草补脾益气之品,意在益气以生血,补脾以统血,达到气旺血生,统血归脾之目的。  
天王补心汤:本方主治阴虚血少,使气生血旺。方中用人参补气以生血,使气旺血生。

3、补气行血: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
温经汤:本方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方中用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使气旺血行。
补阳还五汤:本方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本方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4、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血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治疗上可采用轻清透泄之品,导营热向外透发,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正如叶天士所谓的“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说。
清营汤:本方主治热入营分证,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

补火生土: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 土的 治法,用以治疗让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
四神丸:本方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体现了“补火生土”之法。

火郁发之:是运用具有发泄透散作用的中药,治疗热伏于体内所致病证的方法。
普济消毒饮:本方主治大头瘟证,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
清胃散:本方治疗胃火牙痛,方中用升麻,一可清热解毒,二可轻清升散透表,可宣达郁遏之伏法,有“火郁发之”之意。
三、方剂比较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
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四逆汤: 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
见一身虚寒征象。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
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个性】
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
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 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四、方剂中药对的配伍特点
麻黄汤配伍要点:麻+ 桂、麻+ 杏。
麻、桂相配,相须为用,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发汗散寒力强。
麻、杏相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
桂枝汤配伍要点
桂、芍相配:a.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b.相辅相成c. 相制相成
麦门冬汤配伍要点:麦冬+半夏
麦冬半夏相配,重用麦门冬少佐半夏(7:1),则半夏燥性被制而降逆之功存,且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
苏子降气汤配伍要点:当归
当归:a、养血润燥,防肉桂之温燥;b、“治咳逆上气”,以助平喘止咳;c、配肉桂温补下元

真武汤配伍要点:白芍
白芍:a、“利小便,止痛”; b、防方中温燥、化湿太过;  c、补阴养血柔肝舒筋。

五、方剂的配伍特点
1.小柴胡汤
①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②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
③柴胡配黄芩,一散一清,升散透邪,清泄除热,为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之要药,其柴胡用量宜大于黄芩。
④而方中人参、炙草、大枣,既可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又可防止少阳之邪深犯,并非单纯为健脾而设。
2.血府逐瘀汤
①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淤滞,有解气分郁结。②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有无伤阴之弊③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有可降泄下行,是气血和调。合而用之,使血活淤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症之良方。
3.龙胆泻肝汤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可相应而愈。
4.肾气丸
①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②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由于本方功用主要在于温补肾气,且作丸内服,故名之“肾气丸”。
5.清营汤
以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愈。
6.越鞠丸
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六、全方考一个内容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
【病位】 心下— 肠胃;故“泻心”者,泻肠胃也
【主治】肠胃不和,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
【病机】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治法】调和寒热,散结消痞,和胃降逆。(辛开苦降法
【方解】
君:半夏— 辛开散结以除痞;苦降和胃止呕;温以散寒。
臣:干姜— 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 清降泄热。
佐: 人参 大枣a.补益脾胃之气以促运化;b.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土。
使:炙甘草(兼) —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辨证要点 :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利,舌苔薄黄腻。

平胃散
【组成】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主治】 湿滞脾胃证(偏虚寒证)。           
【病机】湿困脾胃,气滞不畅。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君:苍术—燥湿运脾化浊。
臣:厚朴—行气导滞,助苍术化湿。   
佐: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温里散寒建中。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食少体倦,苔白腻。  * 阴虚气滞,脾虚胃弱者,不宜应用。
  
二陈汤
【组成】半夏   橘红    白茯苓     甘草
【主治】 湿痰证。
【病机】痰湿内生,阻滞于肺。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解】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1、理气和胃,使气顺则痰消咳止; 2、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即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以生(杜绝生痰之源)。      
生姜— ①助二陈以化痰降逆和胃;②制半夏之毒。      
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1、半夏+橘红是为二陈;
2、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
3、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    痰必先健脾”。
【辨证要点】为治疗燥湿化痰的基础方。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脉滑。

清气化痰丸
【组成】瓜蒌仁    陈皮    黄芩    杏仁  枳实    茯苓   胆南星      半夏
【主治】痰热咳嗽。      
【病机】痰热互结(肺失宣发,胃失和降)。
【治法】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方解】  
君:胆南星—清热化痰以止咳。  
臣:瓜蒌仁—清肺化痰。         
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         
佐:枳实—下气消痞。         
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以化痰。      
黄芩—清泄肺热。 泄火降肺
杏仁—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姜汁—化痰和胃,解半夏、南星之毒
【辨证要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咳嗽,痰稠色黄,胸膈痞闷,苔黄腻,脉滑数。

论述题
一、同样中药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意义(黄芪,桂枝,大黄)
黄芪
(1)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虚气陷,气虚发热证
重为君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
(2)玉屏风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为君药。内可大补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以透气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
(3)归脾汤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为君药。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生血
(4)牡蛎汤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
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与牡蛎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
(5)当归补血汤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为君药。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源。
(6)防已黄芪汤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
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与防已同为君药,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桂枝
(1)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柲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
(2)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3)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与麻黄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可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4)小建中汤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为臣药,能温通阳气,去寒邪
(5)当归四逆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为君药。温经散寒,温通血脉
(6)温经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为君药。能温经散寒,长于通利血脉。
(7)五苓散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为佐药。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8)肾气丸
 功用:补助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为君药。是温通阳气的要药。
(9)乌梅丸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
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
  大黄
(1)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
为君药。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2)大黄附子汤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为君药。苦寒泻下,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3)温脾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方中大黄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化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4)大柴胡汤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方中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
(5)芍药汤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温热痢疾
方中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6)桃核承气汤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
方中大黄苦寒下瘀,泻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
(7)复元活血汤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重用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

二、不同方剂治同一病证,其临床上如何区别使用?
发热证
1、白虎汤治疗的发热是由邪入阳明气分,里热炽盛,灼伤津液所致,临床见身大热 口大渴,汗大出 脉洪有力,治以消热生津
2、青蒿鳖甲汤所治疗的发热是由温热病后期,热伏阴分,阴液耗伤所致,属于阴虚发热的范畴,临床见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以青蒿,鳖甲养阴透热
3,补中益气汤所治疗的发热由脾虚气陷所致,属于气虚发热,临床见身热,自汗 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大无力等,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4、当归四逆汤治疗的发热是由血虚所致,属于血虚发热,临床见肌热通赤,烦闷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治以补气生血。
5、败毒散所治疗的发热由于气虚,外感风寒,风寒湿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所致,其发热为憎寒壮热,并见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治以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6、银翘散所治的发热由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所致。临床见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治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7、麻黄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肺气失宣所致,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害表实证。
8,桂枝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以恶风,发热,汗出,脉缓浮为辨证要点,治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9.九味羌活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郁遏卫阳,闭塞腠理所致,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色苔白或微黄为辨证要点,治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10.小青龙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风寒束表,卫阳被遏所致,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辩证要点,治以辛凉解表,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饮证。
1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由于表写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以发热,喘咳,有汗或无汗,苔薄黄,脉数位辨证要点,治以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主治外寒里饮证。
12.小柴胡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伤寒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入里并于所致,故见寒热往来,以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辩证要点,治以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  , 疾以及上杂病而见少阳证。
13.大柴胡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少阳不解,初入阳明所致,以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治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证。
14.清营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邪病内传营分,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结而致,固见身热夜甚,以身热夜甚,神烦少 ,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清营解毒,养阴透热,主治热入营分证。
15.黄连解毒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火毒充斥三焦所致,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火毒证
16.六味地黄丸所治的发热是由于肝肾阴虚导致阴虚发热,甚至虚火上炎所致,固见骨蒸潮热,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沉为辨证要点,治以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
17.桃核承气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淤热互结下焦,热在血分所致,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治以逐瘀泄热,主治下焦蓄血证。
18.血府逐瘀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气滞血瘀,淤久化热所致,内热  闷,入暮潮热,以胸闷,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脉弦紧为辨证要点,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19.茵陈蒿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结,湿热壅滞所致,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为辨证要点,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
20.三仁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邪热留恋于气分,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所致,固见午后身热,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治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热初起及暑温夹湿重于热证。
咳喘证
1、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喘咳证,临床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气急,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脉浮等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壅盛的喘咳证,临床见身热气急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萎黄,脉浮数等。
3麻黄汤具有疏散风寒,宣肺平喘,主治的喘咳证由风寒袭表,肺气是宣所致,临床上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4、苏子降气汤具有降气平喘,祛痰化咳之功,主治寒痰壅肺,肾不纳气,上实下虚,而以上实为的喘咳证,临床见喘咳短气,痰涎壅盛,色白量多,胸膈满闷,苔白滑或白腻
5、定喘汤具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功,主治风寒袭表,痰热内蕴所致的喘咳,临床上见哮喘咳嗽,淡多色黄,微恶风寒
6、杏苏散具有轻宣凉燥,肺失宣降,痰湿内生所指的喘咳证,临床上见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
泻痢病
1、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是由于湿热毒邪,壅滞肠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上见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治以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
2、败毒散: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不能向外透达,而陷里所致的下痢,其表证必重,治以散寒祛湿,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除,为逆流挽舟之法,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3,大承气汤:所治泻痢为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而成,表现为下利清水,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硬块,故用峻下热结得去,旁流可止,为通因通用之法。
4、理中丸:所治的泻痢是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所致,临床可见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中驱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阴虚失血证,脾胃阳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或小儿慢惊等。
5、补中益气汤:所治的泻痢是由于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临床可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证和气虚发热证。
6、半夏泻心汤:所治的痢疾是由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所致,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治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7、四逆汤:所治的泻痢是由于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所致,以四肢逆冷,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辩证要点,治以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8、参苓白术散:所治的泻痢是由于脾胃气虚,湿浊阻滞所致,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辩证要点,治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9、平胃散:所致的泻痢是由于湿困脾胃,气滞不畅,湿邪中阻,下注肠道所致,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辩证要点,治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
10、藿香正气散:所治的泻痢是由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所致,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治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水肿病
1、十枣汤:治疗的水肿是由水饮泛溢肢体,内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阴所致,临床见一恶水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治以攻水逐饮。
2、防已黄芪汤:治疗的水肿是由表虚卫气不固,水湿郁于肌腠所致,临床见汗出恶风,小便不得,舌淡苔白,脉浮,治以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3、五皮散:治疗的水肿是由脾湿壅盛,泛溢肌肤的致的皮水证。临床见一身悉肿,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治以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4、五苓散:治疗的水肿是由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泛溢肌肤所治。临床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小入即吐。舌苔白,脉浮或缓。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5、真武汤:治疗的水肿是由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所致。临床见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治以温阳利水。
6、实脾散:治疗的水肿是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小气内停所致,临床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腻,脉沉弦而迟,治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三、方剂的比较
六味地黄丸VS肾气丸
相同点:都是治疗肾的亏虚、阴阳不调等证。
不同点: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肝肾为主,偏于补肾阴,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主治肝肾阴虚证。是从肾气丸中减去桂枝、附子而成,为幼科补肾专药。临证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肾气丸以补肾助阳为主,偏于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证。但是不能只补阳而不顾阴,应在补阳之中配伍滋阳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主要是温补肾气,少火生气。临证见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
黄土汤VS归脾汤
相同点:两方均有补气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用治脾虚脾失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不同点:黄土汤方所治便血,崩漏等出血证,乃因中焦虚寒,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所致。故以温补脾阳,养血止血立法。属于虚寒失血证。临证以出血量多,血色暗淡,质清稀,伴肢冷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证为特点。
归脾汤方所治之出血证,乃因脾气虚弱,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所致,故以补气健脾,养血补心,调补心脾立法。临证尤多用治心脾两虚之失血心悸,头晕,失眠健忘,食少体倦,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证。
大承气汤VS四神丸
相同点:都是治疗热证引起的下利。
不同点: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和热结旁流证。其成因系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路,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已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所致。临证以痞、满、燥、舌实四证,及舌红苔白,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四神丸主治命门火衰、火不上暖土,脾失健运所致的肾泄。脾失健运,故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脾肾阳虚,阴寒凝聚,则腹痛、腰酸肢冷。临证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证要点。
真武汤VS实脾散
相同点:真武汤与实脾散均治阳虚水肿,具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
不同点:真武汤以附子为君,不用干姜,故偏于温肾,温阳利水之中又佐以芍药敛阴柔筋,缓急止痛,故其主治阳虚水肿见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等。
实脾散以附子、干姜共为君药,故温脾之力胜于真武汤,且佐入木香、厚朴、槟榔、草果等行气导滞之品,主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等气滞见症者。

四、单个方剂全考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三两
【主治】
1.伤寒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病机】热犯少阳,正邪相争,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透表泄热,疏畅枢机)
【方解】
君:柴胡— 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 辛散疏畅少阳枢机的郁滞。
臣:黄芩— 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  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兼)炙甘草 — 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为治疗伤寒少阳的基础方,又为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
【使用注意】
服本方后,一般是不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药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复邪去,胃气和降而致。
若少阳明病证经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亦可见到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此种情况虽属正盛邪却,但也应严密观察,防其虚脱。肝火偏胜,肝阴虚,肝阳上亢者不宜使用。柴胡用量大于芩、参、草,否则会引邪入里。
青蒿鳖甲汤(母鳖好生蛋)
【组成】青蒿 鳖甲 细生地 知母 丹皮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病机】温病后期,热伏阴分,耗伤阴液。
【治法】透热养阴。
【方解】
君: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鳖甲—滋阴清热,入络搜邪
两药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鳖甲引药入阴,滋阴退热;青蒿透邪外出,清退阴分
伏热,共达滋阴透热之功。
臣:生地黄—养阴凉血,使阴复而热退。
知母—滋阴降火,助鳖甲退虚热
佐:牡丹皮—清热凉血,退阴分伏热
【配伍要点】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使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阴复邪去而热退。
【辨证要点】本方适用于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而阴液不足之虚热证。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 山萸肉 干山药 泽泻 牡丹皮 茯苓
【主治】肾阴虚证
【病机】肾阴亏损,虚热内生
【治法】滋阴补肾   
【方解】
君: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山萸肉——补养肝肾,敛摄精气
山药——补益脾阴,益肾固精
• 君、臣“三补”之药相配,滋补肾、肝、脾,三阴并补,但以滋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其本
佐:泽泻——利湿泻浊,并制约熟地黄之腻
牡丹皮——清泄肝火,制药山萸肉之温
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以益脾
【配伍要点】
1、“三补”药与“三泻”药相伍,以补治本,以泻治标,补中有泻,标本兼顾
2、 “三补”药量大于“三泻”药量,重补三阴,以肾为主。是一首滋阴补肾的著名方剂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真阴不足的常用方和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 脾虚泄泻者慎用
     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  山茱萸 薯蓣 泽泻 茯苓 牡丹皮 桂枝 附子
【主治】肾阳不足证
【病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治法】补肾助阳。
【方解】
君: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
桂枝—辛甘温,温通阳气
臣:干地黄—滋阴补肾
山药、山萸肉—补肝脾而益精血
佐:泽泻、茯苓——渗湿泄浊
丹皮——清泄肝火
【配伍要点】
补阳药与补阴药相配,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温补肾阳之效
• 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
•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
2、辨证要点:
• 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白,脉虚弱而尺部沉细。
• 肾阴虚,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苏子降气汤
【组成】苏子    半夏    当归    甘草     前胡   厚朴    肉桂
【主治】 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病机】 痰涎壅盛,肾失还纳。
【治则】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兼温肾纳气)
【方解】         
君: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润肠通便,以助降肺气         
臣:半夏─降气化痰                 
      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满         
佐:前胡─降气祛痰                 
肉桂─1、温肾纳气,使气能归元;2、温阳化气,以利水化饮                 
当归─1、养血润燥,防肉桂之温燥;2、“治咳逆上气”,以助平喘止咳;3、配肉桂温补下元。
苏叶、生姜 ─  宣肺散寒、和胃降逆           
使:炙甘草、大枣   ─   调和诸药,调和脾胃
【辨证要点】为治疗痰诞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喘咳气急,痰多色白,胸膈满闷,苔白滑或腻。
血府逐瘀汤
【组成】 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壳  甘草
【主治】 胸中瘀血证。
【病机】 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
【治法】 活血行气止痛
【方解】
君:桃仁─活血祛瘀                  
臣: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助桃仁之力
    当归─养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
    川牛膝─活血祛瘀, 引胸中瘀血下行
佐:枳壳─行气宽胸                 
    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
两者合用 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           
柴胡─疏肝理气            
生地─配当归以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
配赤芍以清血分瘀热  
使: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 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血瘀胸中常用方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极性 +15 收起 理由
muyy + 3 赞一个!
jxndhsyd + 12

查看全部评分

54药师 发表于 2011-4-4 21: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181:}{:181:}
158101533 发表于 2011-4-5 15: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05:}{:05:}
由来由去 发表于 2011-4-6 19: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181:}{:181:}
愤怒的葡萄 发表于 2011-7-3 13: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啊~~~~~~~~~~~~~~~~~~赞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5-5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