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764|回复: 1

[中医药杂谈] 地黄

[复制链接]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12-1-9 11: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熟地黄 [隰草]
  {能滋肾}
熟地黄 [专入肾, 兼入肝] 甘而微温, 味厚气薄, 专补肾脏真水; 兼培黄庭后土,
土厚载物, 诸脏皆受其荫, 故又曰能补五脏之真阴。 熟地功力甚钜,
在景岳谓其真阴亏损, 有为发热、为头痛、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
或脾肾寒逆为呕吐 [亦有不宜用地黄者] , 或虚火载血于口鼻, 或水泛于皮肤,
或阴虚而泄利, 阳浮而狂燥, 或阴脱而仆地。 阴虚而神散者, 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
[守以制散] ; 阴虚而火升者, 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重以制升] ; 阴虚而燥动者,
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 [静以制动] ; 阴虚而刚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缓以制急] ; 阴虚而水邪上沸者, 舍熟地何以自制 [水以引水] ?舍熟地何以归元?
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 舍熟地何以厚肠胃 [厚以滋薄] ? 且犹有最玄、最妙者,
则熟地兼散剂能发汗, 以汗化于血 [阴以化阳] , 而无阴不作汗也;
熟地兼湿剂能回阳, 以阳生于下 [引阳归阴] , 而无阴不回也。 然而阳性速,
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 阴性缓, 熟地非多难以奏效。 而今人有畏其滞腻者,
则崔氏何以用于肾气丸而治痰浮 [痰本于肾] ? 有畏其滑泄者,
则仲景何以用于八味丸而医肾泄 [泄因肾气不固, 故谓肾泄。 ] ?
有谓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者, 则阴阳之理原自互根 [无阴则阳无以化] , 彼此相须,
缺一不可,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内经曰: 精化为气。 得非阴亦生阳乎?
景岳尚论熟地, 最为明确, 独中所论脾胃寒逆为呕, 可用地黄以治,
是亦千虑之一失耳! 夫既脾胃虚寒, 则脾与胃己受寒累, 正宜用以辛热以为扫除,
如太阳既至, 坚冰自解, 乃复坠以霜雪, 投以阴剂, 不使寒滋甚乎? 余读景岳全书,
见其所论, 语语透辟, 字字箴规, 可为法守, 独于所论地黄有宜脾肾虚寒, 尚有未及;
虽曰熟地性温, 寒从温散, 然寒至上逆为呕, 则寒已甚,
岂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乎? 但或阳胜阴微, 阳藉阴化, 偶有感冒,
用此杂于温散之中, 或有见效; 若真纯阴无火, 厥气上逆而呕, 则此又为深忌。
至于制用地黄, 宜用好酒、砂仁末同入, 久蒸久曝, 使其转苦为甘, 变紫为黑,
方能直入肾经耳。  [汪昂云: 地黄性寒, 得酒与火与日则温; 性滞得砂仁则利气,
且能引入丹田。 六味丸用之为君, 尺脉弱者加桂附, 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
尺脉旺者加知柏, 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 出怀庆, 肥大者佳。


——以上摘自《本草求真》 清.黄宫绣 著



熟    地
  熟地,味甘,性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
入肝肾二经。生血益精,长骨中脑中之髓。
真阴之气非此不生,虚火之焰非此不降。洵夺命之神品,延龄之妙味也。世人以其腻滞,弃而不用,亦未知其功效耳。夫肾有补而无泻,是肾必宜补矣。然而补肾之药。正苦无多。山茱萸、牛膝、杜仲、北五味之外。舍熟地又用何药哉。况山茱萸、牛膝不可为君。而杜仲又性过于温,可以补肾火之衰,而不可补肾水之乏。此熟地之必宜用也。熟地系君药,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盖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实有不同。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或谓熟地至阴之药,但其性甚滞,多用之而腻膈生痰,万一助痰以生喘,亦甚可危也。此正不知熟地之功力也。自神农尝草之后,将此味失谈,遂使后世不知其故。虽历代名医多有发明,而亦未尝言其秘奥。未熟地岂特不生痰,且能肖痰,岂特不滞气,且善行气,顾人用之何如耳。夫痰有五脏之异。痰出脾、肺者,同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非心、肝、肾之痰用熟地之明验乎。更有一种,朝夕之间,所吐皆白沫,日轻而夜重,甚则卧不能倒。用六味汤。大加熟地、山茱萸,一连数服,而痰即大减,再服数十剂,白沫尽消而卧亦甚安,又非熟地消痰之明验乎。熟地消痰而不生痰,又何疑哉。至于气之滞也,服地黄汤而消痰于顷刻,犹谓气之不行也可乎。
人生饮食,脾肾之气行,水谷人腹,不变痰而变精。惟其脾肾之虚也,水谷人腹,不化精而化痰矣。用地黄汤而痰消者,往往多能健饭,是熟地乃开胃之圣品也。其所以能开胃者何也?胃为肾之关,肾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润,故肾气足而胃气亦足,肾气升而胃气亦升也。
然则熟地行气而非滞气,不又可共信哉。气行痰消,乌能作喘,尤所不必疑者矣。
  或问:熟地既是君药,亦可单用一味以奏功乎?夫熟地虽是君药,不可独用之以取胜。
盖阳药可以奇用,。而阴药必须耦用也。况熟地乃至阴之品,性又至纯,非佐之偏胜之药,断断不能成功,此四物汤补血所以必益之当归、白芍、川芎也。推之而与人参同用,可以补心肾之既济;与白术同用,可以补脾肾之有亏;与麦冬、五味同用,可以滋肺肾之将枯;与白芍同用,可以益肝肾之将绝;与肉桂同用,可以助命门之火衰。与枣仁同用,可以安膻中之火沸;与元参同用,可以泻阳明之焰。然必用至一两、二两为君,而加所佐之味,或五钱或八钱,自易取胜于万全也。徜熟地少用,其力不全,又何以取胜哉。内惟肉桂止可用一二钱。不可用至三钱之外,余则可与熟地多用而无忌者也。
  或问:产前必用熟地以补血,不识产后亦可重用乎?曰:产后正宜重用也。产妇血大亏,不用熟地以生新血,用何药乎?虽佛手散乃产后圣药,然能加入熟地,则生血尤奇。凡产后血晕诸病,同人参、当归并用,必建殊功,不特产后脐腹急痛者始可用之也。夫肾中元气,为后天之祖,熟地禀先天之气而生,产妇亏损血室,元气大耗,后天之血既不能速生,正藉先天之气以生之。用熟地以助后天,实有妙理,非泛论也。
  或问:熟地腻膈生痰,世人以姜汁、砂仁制之可乎?,顾熟地何尝腻膈也,熟地味甘而性温,味甘为脾胃所喜,性温为脾胃所宜,脾胃既不相忤,又何所忌而腻膈哉。况熟地乃阴分之药,不留胃中,即留肾中。胃为肾之关门,胃见肾经之味,有不引导至肾者乎。腻膈之说,起于不知医理之人,而不可惑深知医理之士也。虽姜汁开胃,砂仁苏脾,无碍于熟地,而终不可谓熟地之腻膈生痰耳。
  或谓熟地既不腻隔,何以六味地黄丸中加茯苓、山药、泽泻,非因其腻隔而用之乎?是以茯苓、山药、泽泻,为制熟地之品,亦何其轻视茯苓、山药、泽泻哉。肾宜补而不宜泻,既用熟地以补肾,岂可复用利药以泻肾,况又用利药以制补肾之药,使之有泻而元补乎,是熟地之不宜制也明矣。熟地既不宜制,用茯苓、山药、泽泻之三昧,非因制熟地也,亦明矣。熟地既不宜制,用茯苓、山药、泽泻之三味,非因熟地之腻膈也,抑又明矣。然则用三味之意谓何?因熟地但能滋阴而不能去湿,但能补水而不能生阳,用三味以助其成功,非用三味而掣其手足也。
  或问:熟地既不腻膈,何以生痰,前人言之,岂无见而云然乎?曰:熟地实消痰圣药,而世反没其功,此余所以坚欲辨之也。凡痰之生也,起于肾气之虚,而痰之成也,因于胃气之弱。肾气不虚,则胃气亦不弱。肾不虚则痰无从生,胃不弱则痰无由成也。然则欲痰之不成,必须补胃,而欲痰之不生,必须补肾。肾气足而胃气亦足,肾无痰而胃亦无痰。
熟地虽是补肾之药,实亦补胃之药也。胃中津液原本于肾,补肾以生胃中之津液,是真水升于胃矣。真水升于胃,则胃中邪水自然难存,积滞化而痰涎消,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
热地消痰不信然乎,而可谓其腻膈而生痰乎。
  或问:熟地补肾中之水,何必又用山药、山萸以相佐。盖肾水非得酸不能生,山茱萸味酸而性又温,佐熟地实有水乳之合。然而山茱萸味过于酸,非得熟地之甘温,山茱萸亦不能独生肾水也。配合相宜,如夫妇之好合,以成既济之功也。
  或问:熟地入于八味地黄丸中,何独为君?盖八味丸补肾中之火也。然火不可以独补,必须于水中补之。补火既须补水,则补水之药必宜为君矣。方中诸药,惟熟地乃补水之圣药,故以之为君。有君则有臣,而山药、山茱佐之;有臣则有佐使,而丹皮、泽泻、茯苓从之。至于桂、附,反似宾客之象。益桂附欲朴火而无能自主,不得不推让熟地为君,补水以补火也。
  或问:熟地可独用以治病乎?熟地亦可以独用者也。凡遇心肾不交之病,只消熟地二两,煎汤饥服,而心肾交于眉睫。人以为熟地乃肾经之药,谁知其能上通于心乎。夫心肾不交之病,多是心火太过而肾水大亏也。
用熟地以滋其肾中之枯干,肾得水之滋,而肾之津即上济于心,心得肾之济,而心之气即下交于肾,又何黄连、肉桂之多事哉。
  或问:熟地既可单用以成功,凡遇心肾不交之病,竟用熟地一味为丸,朝夕吞服之得乎?此则又不宜也。熟地单用,止可偶尔出奇,要必须辅之以茯神、山药,佐之以山茱、枣仁,始可久用以成功耳。   
  或问:熟地宜多用以奏功,抑宜少用以取效乎?熟地宜多不宜少也。然而用之得宜,虽重用数两不见多;用之失宜,虽止用数钱未见少。用之于肾水大亏之日,多用犹觉少;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时,少用亦觉多;用之于肾火沸腾之病,用多面殊欠其多;用之于胃土喘胀之症,用少而殊憎其少。全在用之得宜,而多与不多,不必计也。
或疑熟地腻滞,补阴过多,终有相碍,未可单用一味以取胜,然前人亦有用一味以成功者何也?愚谓熟地单用以出奇,实偶然权宜之法,不若佐之他味,使两味以建功之更胜。如治心肾之亏也,加入龙眼肉;如肝肾之亏也,加入白芍;如治肺肾之亏也,加入麦冬;如治脾肾之亏也,加入人参,或加白芍。既无腻膈,更多捷效,是在人之权变耳。
  或疑肾虚者,宜用熟地,以阴补阴也,何以补胃者亦用之,补胆者亦用之耶?此固古人权宜之法,然亦至当之法也。夫胃为肾之关门,肾虚则胃亦虚,补肾正所以补胃也。胆虽附于肝,而胆之汁必得肾之液渗入,始无枯涸之优。肾虚则胆亦虚,补肾正所以补胆也。
倘见胃之虚而徒用补胃之药,则香燥之品,愈烁其肾水之干;见胆之虚而止用补胆之味,则酸涩之剂,愈耗其肾水之竭。肾水既虚.而胃胆愈弱矣。惟用熟地以补肾,而胃与胆取给于肾而有余,自然燥者不燥,而枯者不枯,谁谓阳症不宜补阴哉。
  或疑熟地至阴之药,多用之以滋肾宜也。
然何以至阳之病,古人亦用以奏效,岂熟地亦阳分药乎?熟地非阳分药也。非阳分之药而偏用之以治阳病者,阳得阴而平也。阳非阴不伏,用熟地以摄至阳之气,则水升火降。阴阳有既济之美矣。
  或疑熟地滋阴而不能开胃,孰知熟地正开胃之神药也。胃为肾之关门,肾中枯槁,全藉胃之关门,搬运水谷以济其困乏,岂有肾中所喜之物,而胃反拒绝之理。况肾虚无水,则胃中无非火气,亦望真阴之水以急救其干涸也。然则熟地正胃之所喜,不独肾之所喜也。
安有所喜者投之,不亟为开关以延入者乎,所以肾虚之人,必用熟地以开胃耳。至于肾水不亏,胃中无火,一旦遽用熟地,未免少加胀闷,是不善用熟地也。谁谓熟地尽闭胃之物哉?   生    地
生地,味苦甘,气寒,沉也,阴也。入手少阴及手太阴。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亦君药也。其功专于凉血止血,又善疗金疮,安胎气,通经,止漏崩,俱有神功。但性寒,脾胃冷者不宜多用。夫生地既善凉血,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君,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和三七根末以止其路,又何热之不除而血之不止哉。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
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今人不知其故,惊生地止血之神,视为灵丹妙药,日日煎服,久则脾胃太凉,必至泄泻,元气困顿,而血又重来。不悟生地用多,反疑生地用少,仍然更进,且有增其分两,至死而不悟者,亦可悲也夫。
或问:生地与熟地同是一物,而寒温各别,人汤煎服,非生地变为熟地耶?曰:生地不先制为熟,则味苦,苦则凉。生地巳制为熟,则味甘,甘则温,’何可同日而语。譬如一人,先未陶淑,其性刚,后加涵养,其性柔,生熟地何独不然。
或问:生地凉血以止血,是生地实救死妙药也。吾见世人服生地以止血,不敢再用,改用他药,而仍然吐血,一服生地而血又即止,安在生地之不宜久服乎?曰:服生地止血之后,改用他药,而仍吐血者,非不用生地之故,乃改用他药,不得其宜之故耳。夫止血之后,不可不补血,然而补血实难。补血之药,未有不温者,而吐血之后,又最忌温,恐温热之性引沸其血也。补血之药,又未有不动者,而吐血之后,又最忌动,恐浮动之气又催迫其血也。然则用生地止血,当用何药以普其后乎?六味地黄汤加五味、麦冬,则平而不热,静而不动,服之则水升火降,永无再犯之忧,又安在生地之必宜服哉。     
  或疑生地虽凉,要亦不甚,以治虚热之病,似应相宜,何禁用甚严也?不知生地之凉,不特沁入于胃,且沁入于脾,不特沁入于脾,又沁入于肾。故久服则脾肾俱伤,往往致大瘕之泻,不可不慎用也。
  或疑生地止血甚神,而泻中有补,似亦与元参之类可齐驱而并驾也。然而元参尚可重用,而生地断宜轻用也。盖生地沉阴之性,凉血是其所长,退火是其所短,不比元参既退浮游之火,而又滋枯涸之水也。生地凉血,则血虽止而不行。生地不能退火,则火欲炎而难静,久则火上腾而血亦随沸矣。
  或疑生地寒凉,可以止血,以血得寒而止乎,抑血得补而止乎?夫生地凉中有补,血得凉而止,亦得补而止也。盖血非凉则无以遏其上炎之势,非补亦无以投其既济之欢,故生地止血建功实神者,正以凉中有补也。
  或疑生地清肺肝之热,肺肝俱属阴,补阴即不能奏功之速,自宜久服之为得,安在生地止可暂用而不可常服耶?曰:生地清肺肝之热,亦止清一时之热耳。肺肝之火,初起多实,久病多虚。生地清初起之热。则热变为寒;清久病之热,则热愈增热。盖实火得寒而势解。虚火得寒而焰起也。故生地止可一时暂用,而断断不可长用耳。


——以上摘自陈士铎(清)之《本草新编》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极性 +6 收起 理由
jxndhsyd + 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jxndhsyd 发表于 2012-1-10 22: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6-7 2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