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1251|回复: 10

【转】故纸堆里读经典

[复制链接]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1: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纸堆里翻出这样的文字,恍然不知何人所写,何时所写。仔细辨认,作者二郎中,时间不可考,门外妄想语,姑且说之,姑且听之。
   ——题记  一、读经

  为什么要读经典?说不清,每次重读老庄,好像与老朋友相会;每次捧起孔孟,好像重温曾经读过的书;每翻过一页史记,好像都在读现在的生活;每次手中一卷佛经,我以为懂了却在周围发现他的独特与新颖。

  读经典的好处似乎也说不上嘴。他没有电影电视那样激动人心,没有武侠言情那样扣人心弦,没有文化快餐那样简单明了,也没有闲聊杂谈的轻松自如,更没有为你的生活提供半点物质性的帮助。读经典只在烦躁中求得一丝心安,在迷惘中见得一点光明,他没有为你提供什么具体的建议,却为你搭建了思考的平台,从这里出发,哪怕取得经典的只言片语也让你探索得更深,行动得更有力。

  古人有句话叫做“拾人牙慧”,读了经典之后会觉得今人的进步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经典的发挥,今人的著作也多是从古人嘴里拿出点东西换上时髦的衣装,不会为现在人太多的“革命”、“先进”跟“创新”所吓唬,这只是个噱头,哗众取宠,从经典中会发现很多所谓新说法的蛛丝马迹。“万变不离其经”,从经典中能读出踏实、读书智慧,读出丰富的宇宙与人生。

  读经在古人眼里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今天却变成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而且讨论的起点不是少年启蒙读不读经,而是讨论代表最高学历的博士可不可以不读经,这近乎荒诞然而却千真万确,想来认认真真读经也是不太远的事。可笑的是,专业可以不过关,英语却一定要过关,因为能不能毕业,英语四级是个坎,但专业却不是硬指标,四年下来,字正文顺的毕业生很少,至今自己的汉字书写也让我钻进地下还嫌地薄。毕业后,英语拿了六级,但读的古书却是屈指可数,想来惭愧!

  工作后,境遇不顺,颇是烦躁,读《愣严经》、《愣迦经》才发觉天下可以让你安身立命的东西并不多,而让一个人安心的不是研究什么学问可以解决的,而是佛道所指出的那条路,而这条安身立命的东西恰恰就在我们的经典里面,佛经道藏儒学,传统的经典给我们提示太多太多,而我们无动于衷,相信西方彼岸给我们的解释,相信科学能解决所有问题,相信名利能解决我们自身所有的问题。

  当发现很多问题在经典里面能找到究竟时,才发现生而为人的自豪,生而为中国人的自豪,生而能读经典的自豪。读经典,于自己是解读生命的苦痛,接近人生,触摸人生。

 楼主|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1: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历史

   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觉世界并不真实,真实的只是你的感受。有一天读历史,突然发觉历史并不真实,真实的也只是你的感受。

   历史教科书告诉你,中国百年积弱积贫,仁人志士经过多次的探索,首先是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向西方学习技术,但失败了;然后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失败了;再然后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失败了;后来革命派的实践成功了……

   他告诉你这样的感觉:中国的富强是跟学习西方的层次有关,学习器皿层次肯定失败,要学习西方制度思想层次中国才会富强。

   我们的主流意识大概都是这样,多少人告诉你中国多么落后,多少人告诉你西方多么先进,也多少人告诉你改造中国国民性任重道远,自由民主精神需要继承;所有的媒体都在告诉你西方怎样怎样,中国这样这样所以中国才不会富强……

   中国百年积贫积弱的原因都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有点像落难的富家弟子总在抱怨他的祖宗留给他的财产不够多使他现在被人瞧不起,最后连自家祖宗都不认了,干脆投靠别人家混日子,还美名其曰“革命“、’现代化”、“进步”。

   这种“革命”、“现代化”、“进步”,最剧烈莫过于时空观的改变,从古代转到未来,从东方转到西方,古人认为越到后来越退步,儒家推崇上古时代,佛家则以后越到最后越糟糕,最糟糕的时候是末法时代;古人认为中土优于四夷,中土的概念不是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受到华夏文化熏陶的都为中土,而现在我们认为时间越到最后越进步,空间则越是西方越先进。反映到理论问题则是越是新的理论越先进,越是西方的理论越先进,丝毫也不考虑理论对错合和适用与否。

   这种意识根深蒂固,经典可以解释的东西,偏要拿西方跟最新的理论来壮胆。为了使经典使大多数人理解,这种诠释有很大的价值,使更多人了解并理解经典继而学习经典。但我们在诠释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我们是中华儿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1: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体认

  西方有哲学,不明白才会去争论,在语言表达上更倾向基于逻辑的分析,具有很大的操作性,中国有天人之学,掌握了了然于胸,更多是跳跃感悟式的体认,偏向基于人日常累积产生的悟性。

  在一切向西方看的时代,中国根本没有像样的理论,在所看的批判中,大都诟病于经典的比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明了,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序与操作。

  我们有个成语叫“心领神会”,说的是对一种事物不用语言表达而能在心中明白的境界。还有“心知肚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都在讲述修习经典的特性。

  西方心领神会的东西不多,我们更倾向于自己的把握,自己的体会,从形而上的体认再发微到形而下各个领域,古人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之糟也存乎一心,不能把经典运用的失败归咎于经典的失败。

  一位朋友问,学了六爻的人岂不是都是神仙。笑了笑说,跟学其他东西一样有水平的差异。后来想了想,水平差异在于你体认领会了多少,学中医经典没有保证每个人学了都像扁鹊仲圣一样有高水平的发挥。

  在经典的学习中,我们更多是领会先贤说的理,古人都说读书明理,就是为了说这个“理”。“理”很难说清楚。领会了并不能保证本事有多高,最多是“口头禅”,还要在事上去行。佛家就要求悟后起行,自己的理解这个悟是明“理”,明理后还要在生活中实践,这才能站得住脚。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佛陀这样教育我们。俗谚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经典不仅是眼睛的事,还是双脚的事,世间事理要体认。红楼梦有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强调了世间事理体认的重要,它甚至超越了书本的阅读,但我们又不能缺少,起码经典是生活体认的引领,不去应用也只能被笑成赵括“纸上谈兵”了。

  传统文化需要体认,中医需要体认,体认像手工制作,少而精。现在的人才培养更像机器化生产,成批成量,质量并不令人太满意。手工与机器生产用来区别传统传承的“言传身教”和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合适。悲剧的是,当我们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来培育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时注定是梦中空花,徒抱希望。

  佛说人生二十难,遇善知识难是其中的一个,有志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人遇到最头疼问题是没有师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进门谈不上修行。

  又有句话说,不是徒弟找师父,而是师父找徒弟,没有“言传身教”的机会时,自己的选择还是多读经典,注重修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1: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思议

   我们大概遗忘了“不可思议”这个词本来的意思。

   我们造句的时候,通常是:这件事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依照我们的理解是神奇难以理解的意思。

   读佛经的时候,陡然发现这个词的语境是佛说的话我们不可思不可议,也就是如如不动的东西不是通过思考和议论而得。

   换一种说法,我们要不思不议而到达不可思议的如如不动。道家有一句表达同样的意思,为道日损。

   我们握着拳头来到这个世上,总在紧紧抓住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去损。慢慢,却体会到损的不可思议。

   生病的时候到处找医生,到处找方子,找来找去病还是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过一段时间发觉病没有了。

   烦恼的时候到处找朋友,到处想方法,想来想去还是烦。抱着随缘的态度,过一段时间发觉烦恼没有了。

   有时候不是我们做得不够,而是我们做得太多,但我们坚信事在人为,做得越多对事情越有好处,做过了美名其曰问心无愧。这种方式贯穿我们的生活。

   读书的时候,老师告诉你要勤奋认真学知识,真的相信“读得书深百不忧,不须耕种自然收”。出来后才发现纯粹的书院研究并不能安身立命,更多作为一种职业为谋生而存在。

   经典,或者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并不是学术,也不是书院研究,是安身立命的天人之学。理与用很难分得开。

   “形而上”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是一种学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形而上”是道,是悟,是修习,是在实际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学问。

   几千年学术越分越细,越研究越复杂,越解释越不清楚,百年以来,引进西方形而上学之后,说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摸不着头脑,而在学问意义上的“形而上”却是所见日少。

   或许真如佛家所说,智慧日减,干慧日益,智慧是越来越少,而书本口头上的论述越来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1: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心事

   小时候读《西游记》,看到孙悟空与鹿力大仙比试挖心,看得提心吊胆,看得惊心动魄,万一孙悟空把心挖了死去就没戏了。最后知道大圣神通广大,居然没死,才眉飞色舞。不过心中甚是奇怪,孙悟空把心挖出来都能活。

   还是小时候的事,那时电视剧《封神榜》正在热播,看到比干被纣王挖了心,但被姜子牙施以道术没有死。但妲己化作卖菜老妇在半路等着比干,叫卖“卖无心菜”。比干问什么叫无心菜,妲己告诉他:“菜无心能活,人无心必死。” 妲己说完比干便倒下死去。那时候小脑瓜真正明白,菜没有心可以活,人没有心肯定死。还当是真理跟向小伙伴们正儿八经地说。

   心的词语很多。说人坏,我们说“没良心”;说人不认真,我们说“三心二意”;说人决心大,我们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学历史时,书上爱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社会上要认清人,谚语教我们“知人知面不知心”;说别人疼爱,我们说“心肝宝贝”;老师说我们读书不认真总说“没心思”。然后周围总听别人说“没心情”。翻翻我们的成语词典,‘“粗心大意”、“三心两意”、“胆战心惊”、“不到黄河不死心”……都在说“心”。这时慢慢懂得心不一定指的挖心的心,这些词语在说明我们的心理状态。

   读《孟子》,知道要“养心”,“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除了思之外还要“吾养吾浩然之气”。之后读经典,读佛经,“三界唯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说的最多是心,稍稍留意,学佛,修道,习易,古人最爱跟我们谈“心”。

   甚至觉得,传统文化就是关于“心”的学问,学经典也在于修“心”养性,重在“悟”。悟者吾心也,悟字的写法,左边是竖心,右边是吾,也就是我,懂了自己的心的人就叫悟。觉悟的人也就是“佛”,“真人”了。于是,经常问自己:

   “除了我,世界还有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理子 发表于 2012-2-21 11: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个还算沙发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1: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赛马

   麦当劳风行世界,我们就反思起我们的中餐为什么不如麦当劳,或者从制度说起,或者从管理谈起……
  
   最耸人听闻的是文化说,刨根问底抱怨起老祖宗,文化真是落后,几千年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可忘了读历史,忘了如果没有老祖宗,怎么会有如此美味可口的中餐。

   总在试图证明一个看法:中国的餐厅比不上麦当劳,传统的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恨不得把黄皮肤变成白皮肤,黑头发变成金头发。

   想起了田忌赛马,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第一次比赛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田忌失败了。

   后来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劝告,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调转了顺序,反败为胜。

   无意区分田忌、孙膑和齐威王谁最聪明,从赛马这个角度我看到了我们都有田忌的智慧,拿西方的下等马来跟传统文化的上等马,拿西方的上等马来比传统文化的中等马,再拿西方的中等马来比传统文化的下等马,而想证明的结果不是想反败为胜,而是想反胜为败,如果谁用这个办法来反败为胜,我们称为“阿Q”或者“意淫”。

   如果你拿麦当劳的连锁生产,标准化生产的长处来跟中国式的餐厅比,中国餐厅肯定处下风。但无可否认,中餐全世界闻名,他的特别之处正在厨师的手艺,而厨师手艺的培养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靠体认而不能大批量生产。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急功近利让我们疯狂,总想一下子达到目的,而为了目的采用的手段更是看谁更叛逆,看谁更激进。

   这时候,我们失去从容与自信,也失去的是了解自己并继而进步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1: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师传

   迷上武侠小说的时候,看到有奇遇的情节爱不释手,总是想着如果有一段奇遇,生活碰到问题就随心所欲一了百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梦见遇绝世异人得绝技相授,然而梦醒之后生活还是生活,梦境依然是梦境。

   长大后慢慢知道这是幻想。生活中,奇迹很少很少,更多的是自己精进。
  提起师父,不由自主有仰慕之情,我们总觉得最遗憾的是没有明师指路,自己读书自己摸索走的弯路多未必能成材,可是,往往有明师在前,自己还不认得,就好像经典一样,我们说这些经典有多好,且把经典放在一角放着。

   在等待中我们心中有种焦灼感 “时不待我也”,年纪渐长,师道日失,自己能有多少机会接触明师,自己又有多少毅力与悟性来继续自己的爱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之贵在“传道授业解惑”。有时心里想,世上能传道授业解惑者岂止与自己同时同地的人,千古悟者都是自己的老师,经典是他们的教诲,从中读书生命,读出安身立命,也算是得之师传。

   偶读《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的一句:“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读起来脸上一红,心头一跳。

   传统文化至精至微,像我辈驽钝,末流资质,如何承传得了?师父又怎么会找如此驽钝的徒弟。扪心自问,自己是这块料吗?

   这是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心很难放得下一缕清香几本书,也很难静下心来做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到影子的事。环顾左右,第一个念头是钱,第二个念头还是钱,第三个念头还是钱,大都把心思花在营生物质去了。

   缅想古代,第一流的人醉心佛道儒,向往的不是杀鸡取卵的功利,而是传之后世的功德。欲望的追赶使我们迷于周围的五光十色,徜徉于酒吧,取乐于网络,闲聊于饭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们的内心很贫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1: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人心

   《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朋友认真说,这是圈套,理由很简单,很多治国平天下者根本就没有做到修身齐家,而这种修为途径让我们误认为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跟齐家都做到了才能治国平天下。其实他们根本没做到,甚至修身齐家的修为还不及一般人。

   回答不上这句话,事实上确实如此,越是偏执越成功,越是恶劣越流行,见风使舵者总是得心应手,阿谀奉承者总是左右逢源,治国平天下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齐家有关系吗?

   这个问题困惑了很久。大学者,大人之道也,或者这是另外一条路?

   后来读经,发现我们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真实,往往是想象的世界。小时候不知天高地厚也就认为世界只在自己的手中,所见所触都是亲人朋友;在学校受教育的时候,世界无限延伸,获得世界的方式是学习;恋爱的时候,世界只有两个人……

   你的心装着什么,世界也是什么,世界因为你的心而色彩斑斓,色彩斑斓可能本不是世界,只因为我们的心得了病而看到的花花世界,就好像佛陀说,如果你眼睛得了眼病你看到的将是不一样的世界。众生因业力不同看到不同的东西。

   渐渐明白,我们容易以自己蒙蔽的眼光看世界,当你眼睛不被蒙蔽的时候才是真正见到世界的时候。

   佛说佛看众生众生皆是佛,众生看佛佛还是众生,世界没改变,改变的是你出发的立足点,你观察世界的双眼,还有你看待世界的心。“仁者见之谓之仁”,当你用“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是世界全都是“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当你用智慧的眼光打量世界时这个世界业全都是“智”……

   什么样的眼光看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心眼也看什么样的人。

   回过头来,如果你的心是圈套,世界全是圈套,圣人之教也是圈套,在这个圈套的世界里,治国平天下根本不是靠而自身品德的修为而更多是靠心恨手辣的圈套达到。

   你并不能改变别人,也没法改变别人的世界,更加无法改变许多人认为如此的世界,自己的困惑只是这个被认为的世界的延伸,你无法体认另外一个世界,在两边行走的时候双脚无法行走。

   一位先生说了一句回味无穷的话:当你对了,世界就对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接过来,当你错了,世界也就错了。

   你不能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没有人说,你可以改变别人,你可以改变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方的文化在宗教方面就已经死板钉钉的不同了,东方哲人需要有悟的境界,而这个过程又是十分漫长和痛苦的,很多人走了一辈子,或者几辈子都悟不到什么出来;悟了以后,众人皆能成圣,成道,成佛; 八千世界,阎浮众生,悟性有不同,所以很难用具体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 西方(主要指基督教之西方)讲求是人与神之间的约定,只有理解了这个约定,就能找到通往神的路子,但是永远都不能是神; 所以就要用逻辑来理清;
  一个求悟,一个求逻辑,就像开杂货店,A卖甲乙丙,B卖ABC ,随君所爱,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可以有多重选择;真好玩。
  ——————————————————————————————————
  一个向外,一个向内,一个自以为是,以征服为事;一个谦恭自省,以和谐为要。您选择哪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半痴 发表于 2012-2-21 12: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承当

   一厢情愿地认为,找到了师长也就找到了归去的路。在想象中,可以随时跟着师长,好像父母抱在怀里的孩子,一颦一笑师长都小心留意,一言一行都精心呵护。不然的话,有问题的时候随时发问,有痛苦的时候随时找人。

   在煎熬般的等待中终于明白你必须学会承当,就好像一个孩子学步,不要害怕,你要明白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人代替你的双眼,也没有人能代替你的双脚,你必须提醒自己看,叮嘱自己走,挣脱父母的扶助的双手,即使走得跌跌碰碰,即使走得踉踉跄跄,这已经迈开了第一步。

   我们习惯于这种思考,溺水了我们怀着恐惧紧紧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碰到问题了我们闭着眼睛归咎于外在的东西,我们从来不追问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从来不反省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我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不相信内心的力量,总是想依靠,总是想依赖,双手总是向天空抓舞,以为有救助你的神仙,神仙没有了,这个人可以是师长,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我们依靠着,我们心有所求,我们把高帽子戴到别人的身上,你好心,你慈悲,你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我们努力在脑海中寻找最谄媚的词,对这些词我们却一无所知。一个看似好心的母亲却有顽劣的孩子,一个看似慈悲的高人却有不成器的徒众。

   在寺庙,我们见到笑口常开慈悲为怀的菩萨也见到怒目圆睁凶神恶煞般的金刚,如果向着内心走,何妨笑口常开,何妨怒目圆睁。

   高帽没有戴成的时候我们怨恨,你坏人,你恶心,你见死不救,我们同样在脑海中寻找最恶毒的语言,对这些词我们却不再是一无所知,只求疏泄心中求不得的怨恨,只求搜索践踏别人的快意。

   我们忘了,自己还是自己,别人还是别人,事情没有改变,世界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你自己。

   我们忘了老子骑着青牛远去,庄子隐居而不仕,孔子欲乘桴浮于海,大乘经上佛说佛不度众生。圣贤不慈悲吗?圣贤不布施吗?

   剩下来就是只是你的事,是生是死是你的事。圣贤前辈师长只是把道理告诉我们,方法告诉我们,境界告诉我们,其他是你自己的事,谁也帮不了你。

   这是老实话,这是真实语,但我们都愿意指望别人,依靠别人。

   “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内心里不断提醒自己返回一条路,一条承当的路,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承当,自己的事自己的负责,你要做的是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其他的事与你无关。

   你承当了,世界平静了,有问题萦绕于心,有痛苦释怀于心。你把百思不解的问题和到辗转难眠的苦楚看在心里,当这些问题和苦楚的答案在经典展现,在师长口中吐出,会心一笑,安然而行,你发觉世界美丽得醉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4-29 2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