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1098|回复: 4

读书有法

[复制链接]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12-3-12 16: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有法。在读书方法上:一是讲解诘问,质疑明义。教师不仅要善讲,而且还要不时启发诱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不断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老师或讲解回答,或令退“思之”,这样“不穷于答问”,则“教学相长”。二是精读强记。方法有四,其一为札录熟诵,即每读一文一书,凡遇有精彩段落,就随手摘录下来,熟读必记。其二是在阅读时眉批圈点,“即读经书,一有所见,即写之书眉,以免他日涂改”。这就是通过眉批圈点的方法,促进思考,促进学习有心得。其三是将熟读之文,每日在心上过一遍,亦即所谓默诵。其四是对已阅读和理解的课文,用“连号法”背诵,温故知新。所谓“连号法”即“初日诵一纸,次 日又诵一纸,并初日所诵诵之,三日又并初日次日所诵诵之,如是渐增。引至十一日,乃除去初日所诵,每日皆连诵十号,诵至一周,遂成十周。”用这种方法强记,实际上是现代心理学所强调的强化记忆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却行之有效,故今外语教学多采用。(王筠《教童子法》)
 楼主|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12-3-12 16: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经既读,必期于能解,苟不解其义,读无益也。然贫者欲延师而授,恐力有不能,余再四思维,设为三法:其一,随地就师而听讲,先求得其纲领,如《易》之干、坤,《诗》之二南,《记》之曲礼,皆纲领也。纲领既明明,则研求之方,已得其半,其未聆解之书,可以推类自考索矣。其一,宜娴古经之句调,盖典、谟、盘诰,语皆古隽,次则《左传》之辞,峭健而华,熟习二书之句调,则他经之文从字顺者,皆大欢喜可思索而得其解矣。其一,宜联络邻里之士,或姻族之士,资胜兼好学者,或十人,或八人,为讲经会,每人本经之外,各再究一经,彼此互为讲解,以己之长,易人之胜,人亲地迩,谅无难于行者。是三法也,能行一二,自足明经。子弟患无志实学耳,苟真有志求益,何患乎有不及解之经书乎!温过之书,宜作标记。不作标记,或多温,或少温,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不肖弟子,避难就易,反温其熟者,置其生者。故标记不可少也。更宜置课程簿,五日一记,如初一至初五日,读某书起,至某书止,温某书起,至某书止。童蒙不能记者,先生代为记之,庶免混乱无稽之弊。”(清唐彪《家塾教学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12-3-12 16: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天布衣 于 2012-3-12 17:01 编辑

       “才高者十六岁可以学文,钝者二十岁不晚。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即令作论,以写书为主,不许说空话;以放为主,越多越好;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等他知道文法而后,使读隆万文,不难成就也。”(王筠《教童子法》)“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其俯首乐从。且弟子将脱换时,其文必变而不佳,此时必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譬如蚕然,其初一卵而已,渐而有首有身,蠕蠕然动,此时胜于卵也;至于作茧而蛹,又复块然,此时不如蚕也;徐俟其化而为蛾,则成矣。作文而不脱换,终是无用才也。屡次脱换,必能成家者也。若遇钝师,当其脱换而夭阏之,则戚矣。”就是说,初教学生作诗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只要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就让其尽量表达。开始学作文,教师不要给予学生框框太多,最好只对学生使用虚词不当之处“少改易之”,但不要对作文改动过多,否则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待学生记叙、说明文的写法掌握基本功之后,就开始涵养诱掖,待其自化,慢慢提炼,于是文章的意境必然大有长进,以致由放而约简。反对当时一味模仿时文的套写方法,作文的训练要以熟读古文史为基础,要在得其作文的要领,而不是拾人牙慧,学时文皮毛。文章的格式是作文的规矩,“规矩者巧之所从出也,得规矩而失其巧,于义何居焉?”作文的目的是为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模仿作文规矩,而不能表达思想内容,这样的文章又有什么用呢?“规矩易见,故以为式,欲其穷思毕精、驰骋于规矩之中,非欲其憔悴枯槁窘束于规矩之中也。”(王筠《教童子法》)
   由上可知,今人皆知古人文章早慧,实在是教学有法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天布衣 发表于 2012-3-12 17: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李觏在《广潜书》中说:“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好的老师一方面要授人以鱼,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同时,教师更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品德、言行、性格乃至习惯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就像旗帜所向,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就像灯塔指引,学生毫不迟疑地按照指示前行。而在陈抟的少年时代,正有许多这样的好老师,孜孜致力于私学教育。正如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二版)指出的那样:“唐朝明文鼓励私人办学。唐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这些著名人物的成长与他们受的早期教育是密切相关的。私学和家学作为早期教育的形式,在唐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名流学者,一方面居官理事,一方面招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有的博学大师甚至隐居乡间,以招收生徒讲授知识为业。……经过私学以及其他教育形式的培养,使许多人称为名流学者、社会贤达,这些人又开办私学,招收学生,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中国教育史》(东北师大网络课程教材)也指出:“在唐代,私塾遍及乡村,村校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而且很多大文豪和地方官吏在治学从政之余积极教诲后生,他们授徒讲学不辍,实开一代尊师重道新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耳闻目睹 发表于 2012-3-12 17: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执考书也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5-3 1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