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2125|回复: 5

拈花惹草辨药之牛蒡子

[复制链接]
目随青山远 发表于 2012-5-19 2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目随青山远 于 2012-5-21 09:04 编辑











药名:牛蒡子


别名:恶实、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风子、毛锥子、粘苍子、大牛了、牛子、土大酮子、万把钩、鼠尖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功效分类:解表药



性味:味辛;苦;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及葡萄糖(glucose)[1]。又含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1],络石甙元(trachelogenin)[2],倍半木质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1]。种子含牛蒡甙[3],牛蒡酚(lap-paol)A、B[4]、C、D、E[5]、F、H[6]。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 acid),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7]。

动植物形态:牛蒡 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关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考证:出自《本草图经》、《名医别录》。《纲目》:恶实,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为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牛蒡,古人种子,以肥壤栽之,翦苗沟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茎,高者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梂而小,萼上细刺百十攒簇之,一梂有子数十颗。其根大者如臂,长者近尺,其色灰黪。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生态环境:栽培。野生者,多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村镇附近。


各家论述:1.《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2.《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5.《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6.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7.《纲目》:消斑疹毒。
  8.《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9.《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11.《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采收和储藏:7-8月果实呈灰褐色时,分批采摘,堆积2-3d,曝晒,脱粒,氯将,再晒至全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选方:1.牛蒡汤(《证治准绳·幼科》),用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2.牛蒂甘桔汤(《外科正宗》),用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3.栀子清肝汤(《医部全录·头门》),用治少阳经虚,肝火风热上攻而致的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穴等处,或寒热晡甚,胸满口苦舌干。4.启关散(《普济方》),用治风热客搏上焦,悬壅肿痛。5.牛蒂解肌汤(《疡科心得集》),用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痛。6.治头痛方(《方脉正宗》),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7.治风热瘾疹方(《养生必用方》)。8.治喉痹方(《广济方》)。9.治咽膈不利方(《本草衍义》)。


用药禁忌: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不良反应及治疗:吴树忠报导服用牛蒡子致过敏反应1例。
  


炮制方法:1.净制:拣去杂质,筛去泥屑。
  2.炒制:取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
  3.酒制:《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质,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中药化学鉴定:理化鉴别 (1)取脱脂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温浸1h,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

①取滤液2ml,加入1%三氯化铝的乙醇溶液,则呈蓝绿色。(检查木脂素类)

②取滤液2ml,加入等体积的3%碳酸钠水溶液,于水浴上煮沸3-5min,放冷,加入重氮化试剂,则溶液呈红色。(检查木脂素类)
  (2)取本品粗粉5g,加稀盐酸水溶液(pH1.0-2.0)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3份各2ml,置3只试管中,分别加碘化汞钾试剂、碘化饿钾试剂、硅钨酸试剂各1滴,则分别产生白色、棕红色及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3)取本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出处:《中华本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春田花开 发表于 2012-5-19 23: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都觉得牛蒡都是能吃的呀,极像山药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理由 发表于 2012-5-19 23: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下,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sernever 发表于 2014-11-20 19: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见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yw9898 发表于 2015-3-17 09: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一下,河南没见过,在电视里看过是吃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唐朝药王孙思邈 发表于 2015-5-11 12: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的好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4-28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