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2763|回复: 4

[执业药师学习资料] 2012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资料之传统文化与医药

[复制链接]
654321 发表于 2012-7-19 2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文化与医药
张学文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非常困难。
从广义理解,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理解,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
在广义上我们可以简单化一些,理解为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
在狭义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例如思想、知识、宗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各种思想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医药文化等;各种制度、法律、习惯;各类知识如天文、地理、医药;各类文化形态如散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民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形态是多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三、传统文化对医药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医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产生、繁衍、发展、成长。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1.古代典籍对医药的记载与传承
医药知识起源于远古先民们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上古时期有“神农尝百草”之类的传说。经先民们不断总结经验,口耳相传,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对医药已有了较多的认识,但中国的医药学知识,目前,还没有发现在战国以前有专门的书籍。 我们只能从一些古代典籍中,见到有关医药知识的记载。甲骨文、尚书、周礼、易经等都有记载。
《诗经》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周朝广阔的社会生活。《诗经》一书,记载了西周及其以前的药物知识。据统计,仅植物药50余种,对某些药物的采集、产地及医疗作用也有简略叙述。其中的《诗经•芣苢》就描写了对药用植物“芣苢”(“芣苢”就是“车前子”)的采集。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人们熟悉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 ,约 3100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 13 篇,《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
《山海经》亦非医药专著,据统计,收载药物达126种,其中植物药52种,还明确记载了药物产地、效用和性能,反映出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其中记载了关于“适宜生育、绝育”的药物。《山海经•中山经》说:“青要之山……其中有鸟焉,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山海经.西山经》又说:“……有草焉,其叶如穗,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骨蓉,食之使人无子。”
《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其中也有根据时令采集储藏多种药物的记载。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前87年),字子长,西汉阳夏(今陕西韩城)人,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善于用简炼生动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不但为医家立传,而且对当时的医学水平作了生动的描绘,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首先采用传奇的笔法,介绍了扁鹊学医的经过;然后通过三个典型医案,记载了早在战国时期,扁鹊就能熟练采用“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尤其擅长切脉,“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治病采取扎针、药物熨烫、服用汤药等多种方法,生动地说明扁鹊高超的医疗技术。“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精通妇科、耳鼻喉科、儿科等各科。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在历史上享有盛誉,深受人民爱戴的古代名医形象。
对淳于意的记载,详细的描述了他的诊断记录。有人称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份医案。
这些,反映出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成就。
2.《易经》对医药的影响
关于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
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甲骨卜辞和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关于《易经》
《易经》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统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所以有人认为《周易》是周人筮占材料的总结。
汉代以后的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近代,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以证明《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所据不一。
《周易》应当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卜官整理长期积存的占卜档案,经过挑选、加工,分别系于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之下,这便是《周易》的筮辞,卦辞、爻辞的内容反映了奴隶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我认为,大约在春秋末流传于当时社会。
《周易》由卦爻符号和筮辞构成。《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八经卦,又由八经卦两两相重组成六十四卦,再用六十四卦及其包含的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解释万事万物,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中间始终贯穿着阴阳观念。所以《周易》是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反映阴阳思想的最早文献,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经》对医药的影响,主要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易经》把天、地、人作为三个动态元素,放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解释和预测人的发展前景。对祖国医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儒家对医药的影响
儒家是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开办私学教育的人。《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籍都曾经他整理。
儒家思想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学派者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家
人本思想的确立者
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张。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了极其重要贡献,有着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深远影响。儒学的许多重要论著,特别是做人、处事、立国的至理名言,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
儒家思想对医药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说:仁者“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仁者“爱人”。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儒家思想的“仁”,也成为2000多年来医药工作者尊奉的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战国时期邹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儒家思想也称孔孟之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完善了儒家的人本思想。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直到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
儒家教育对医药的影响。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开办私学教育的人。以学习经典为主的儒家教育,在传授儒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知识渊博的儒家学者,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儒家学者有的进士做官,有的幼习儒业,长研医术,许多医学名家本身就是儒家。
尤其是宋代,儒士以医为孝为仁。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沈常,廉洁方直,性寡合,不得志,潦倒场屋。因游东华门,见翰林医官,跃马挥鞭,从者雄厚。叹曰:吾穷孔孟之道,焉得不及知甘草大黄辈也?始意学医,奋发攻读,虚心请教名公。因此,孔孟之道,医理技术,有才有行,颇多感悟“吾闻儒识礼仪,医知损益,礼仪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儒与医岂可分哉?”
宋代医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最高为翰林医官,相当于五品大夫,后世遂称医生为大夫。
历史上相当一部分医药学家都是儒学大家,如: 公孙光称淳于意为“圣儒”,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儒学大家。
4.道家思想对医药的影响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以前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道存在于万物之中;道无形无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论“道”是当时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揭示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事物,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等。
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关于道的理论,在当时具有前所未有的革命意义。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今河南商丘),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的精神自由。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他说:“通天下一气耳。”认为道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运行的内在原因。
黄老学说,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
黄老学说哲学思想的特点是:把“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稷下学派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气也者,气之精者也”,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是“文景之治”,汉初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学依据。
道家思想对医药学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阴阳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阴阳互生,阴阳互根,以及精、气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阴阳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依存互根、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用以认识和探讨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5.阴阳家对医药的影响
大约在战国后期,阴阳说与五行说互相结合起来,并且用以阐释社会历史现象,出现了 “五德始终论”的新学说。其创立者邹衍(公元前305-前240)是齐国人,为稷下学派的学士之一,号称“谈天衍”。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他的《主运》,重点阐发了关于五德终始的理论。这一学说认为,凡是人的各项活动,都和阴阳五行相通,由此引起各种吉祥变化;人间天子一定要得到“五行”也就是“五德”中的一“德”,并由上天显示符应;当他的“德”衰了,有在“五行(德)”中足以胜过前一“德”的另一“德”者,就取而代之,按照土、木、金、火、水的五行(德)相胜次序运转下去,便形成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
“五行”早在《尚书•洪范》中已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学说并非说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对五种不同属性事物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五行学说在医药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分类、定性的工具,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纳入“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属性,辛甘酸苦咸“五味”、青黄赤白黑“五色”、心肝脾肺肾“五脏”、忧思喜怒恐“五志”等等。并在类比思维的指导下,建立起五类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例如木生火、木克土,火生土、火克金等。
中医药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属于“借用”,但二者在医学中皆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中医的自然观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对诊断、治疗、药物等等的理解,都可以用阴阳五行来加以说明和述理。”
6.最早的医药专著的形成
《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医药专著,绝非一人之作,完全是在总结了之前医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黄帝内经》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知识的总结。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理论比较完整的医学专著。应该是在西汉完善。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秦汉时期众多从事医药学的人总结、搜集、整理之前的药物学经验成果,形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医药专著,是中华民族先人生活知识的积累,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总结,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孕育产生的。
7.佛教思想对医药的影响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产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宗教之一。
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医药学产生了影响。
这影响大体表现在:西域来华僧人传来了西域特别是印度的医药学知识;大量佛经的翻译,以文字形式将印度的医药学知识介绍了进来;同时中国出现了一批懂得医药学知识并能为人用药治病的僧人。佛教的慈悲思想,梵语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公元七世纪,藏传佛教在吸收、融合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医药学。
这些,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流派之一。
8.道教对医药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因为把“道”作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家的修炼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宗教。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体制化的宗教,道教不仅有其观念形态的经典教义、有组织的方术和活动仪式,而且还有其宗教团体、可戒制度和宗教活动场所(宫观)。这种成熟的、完整意义上的道教,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
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
葛洪(约281~361年),别号抱朴子,晋代丹阳句容人,精于医药,著《肘后方》传世,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
《抱朴子》为其主要著作,这部书可说是集汉、魏以来炼丹术之大成,内容丰富、详细而具体,而且隐讳性较少,所含化学知识较为丰富。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 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 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 信为本。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他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他“一事不知,深以为耻”。唐,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
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      
宋末元初,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清以后,道教基本停止了发展。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道教相信人类通过修炼养生能够战胜疾病死亡,得道成仙。因此而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宗教修持理论和方术。这些方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源于古代神仙家的服食术,包括服用采集的天然动植物药物和人工炼制的金丹大药(外丹)。目的在于借助药物力量强固自身,延年祛病,长生不死。第二类是源于古代养生家的炼养方术,包括思神守一,吐纳胎息、房中固精、屈伸导引、辟谷食气及咽液、叩齿、按摩、梳洗等各种卫生保健方法。目的在于通过自身精神、形体的锻炼调养,达到强身健体,安定精神,延年益寿。这两种外服丹药,内炼形神的方术融合发展,又形成了道家后期的内丹术。第三类方术是源于古代巫师术士的法术,如画符念咒斋醮祈祷、跪拜首过等。目的在于召神驱鬼辟除妖邪侵害,祛病消灾。这类方术较多迷信成分,但在医巫混杂的古代,也被认为有治病的功效。
道教对医药的影响主要是,追求长生不老,修炼养生,得道成仙,炼丹、服食等,不少道教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医药学家,对医药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国家政权对医药学发展的促进
在周朝初期,国家就设立了专门的医药管理机构。《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事。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医药卜筮之书”不在之列。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
汉朝廷令侍医李柱国校方书,征召方术、本草等教授去京城。
唐代,设太医署,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
宋代,皇帝重视医药,在太宗时完成《太平圣惠方》,仁宗创铸针灸铜人,设置了“校正医书局”,系统地整理了古代医学典籍,印刷出版了一系列医药典籍。如:妇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儿科专著《小儿药症直诀》、眼科专著《银海精微》、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等。宋代皇帝在医药方面多有建树。
明代编成《普济方》。
五、优秀医药文化的扛鼎者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他“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他:“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表现了张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孙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兼通儒、道、佛三家之言,尤精老庄之学,最精医药。他拒绝隋唐两代帝王邀其任职的聘请,行医民间,长期隐居太白山中。去世后,唐高宗封其为“妙应真人”,国人尊为“药王”。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合称《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作者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自序》),故以“千金”命名其书。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的《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修养的两个问题:一是“精”,他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二是“诚”,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次在诊治上要“纤毫勿失”,“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其三不得炫己毁人,谋取财物。“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燿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为后世医药工作者之楷模。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
他自己说:长耽典籍,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 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阕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六、优秀传统文化在医药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从西周德的提出,如德配天地;到春秋末的形成,孔子、老子学说,战国初初步完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流派理论的传承及完善。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完善。这些优秀的精神,在医药学中体现的灿烂多彩。
1.        崇德崇仁
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德与仁既是核心,也是标准、又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在医药学中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医者仁术、同德堂、同仁堂、同仁医院、
2.注重从业者的道德修养
注重从事医药学人员的道德修养,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优良传统之一。从扁鹊、淳于意、到张仲景、华佗,从王叔和、葛洪,到孙思邈、李时珍等历代医药学家,凡在医药学有所贡献者,几乎无不在道德上达到很高的修养。他们不但身教甚严,而且多有言传论述,为后学者立有规范。
中医自古以来都是父传子,师传徒,师傅对徒弟的选择,非常重视人品,例如长桑君对扁鹊交往、观察了十余年,然后把禁方书全都传给了扁鹊。公乘阳庆看重淳于意的品行,才收他为徒。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 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3、以人为本,平等博爱
孙思邈“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葛洪:“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他决计选录“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方便贫苦患者。  
钱乙:“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
4、        谨慎施治,珍爱生命
孙思邈: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叶天士:“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5.献身精神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李时珍“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     
6.兼容并蓄
古代医药卫生知识,是各地的劳动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互相交流的,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发明。所以《素问•异法方宜论》说:“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灸焫(ruò)者,亦从北方来”;“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跷(按摩)者,亦从中央出也”。 在中医药的发展中,有佛教传入带来的医药知识,有各民族传统医药如藏、回、维、蒙、壮族等各民族互相学习、吸收、交融而形成的医药知识,对西方医学进入也是持积极的态度。
7.摆脱迷信,崇尚科学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内经》“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8.不断实践,不断追求,不断发展
9.杏林春暖,惠及众人,名扬后世
七、弘扬传统文化,创建独具特色的医药文化
科学与人文、社会发展与人的道德之间的不平衡、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平衡。
从近几年来医药队伍和医药行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除了法律法规管理中的问题外,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方面出了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有的人,有的单位丧失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线,见利忘义,给社会和群众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文化建设,学习人文知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药事单位,在制定发展规划、经营目标的同时,应当研究文化建设。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引导、规范企业每个人的行为,使单位健康发展。
我们学院的校训:为民、精诚、日思、日进
办学宗旨: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毕业生誓词:
学院精神: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医药界的先贤们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财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发展和创新。
药师,既是一个神圣的称号,又担当着神圣的职责,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我们不但应当有高的业务水平,我们还应当有高的境界和追求。我们应当遵循药学先圣的教诲,引领药学队伍,为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推动人类社会更文明、更进步、和谐发展。
懒人 发表于 2012-7-19 23: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啥罗,帮你改了下标题记得以后优化下标题再发。辛苦了,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68895693 发表于 2012-7-20 07: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如风飞翔 发表于 2012-7-22 10: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所有省市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件是不是一样,希望大家都分享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唐朝药王孙思邈 发表于 2015-5-7 10: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年也得参加继续教育 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5-3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