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5461|回复: 34

[考试资料] 中药化学梳理记忆1

  [复制链接]
lelehe 发表于 2012-9-24 09: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考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药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的有效成分。如淀粉、树脂、叶绿素等一般被认为是无效成分或者杂质。
  从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一般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
  1.浸渍法:是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本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2.渗漉法:是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是在中药材中加入水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此法简便,但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的中药材不宜用此法。
  4.回流提取法:是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中药成分的方法。但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宜用此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弥补了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繁杂的不足,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来完成本法操作。但此法时间较长。
  6.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7.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后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叫做升华。中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能利用升华法直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
  
☆☆☆☆考点2: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如常见的结晶及重结晶等操作。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不与重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在较高温度时能够溶解大量的待重结晶物质;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少量的待重结晶物质。(3)对杂质的溶解度或者很大或者很小。(4)溶剂 的沸点较低,容易挥发,易与结晶分离除去。(5)无毒或毒性很小,便于操作。
  一般可以根据结晶的形态和色泽、熔点和熔距及色谱法来判断结晶纯度。
  2.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常见的如在药材浓缩水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高浓度乙醇, 以 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水-醇法);或在浓缩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水稀释,放置。以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醇-水法);或在 乙醇浓缩液中加入数倍量乙醚(醇-醚法)或丙酮(醇-丙酮法),可使皂苷沉淀析出,而脂溶性的树脂等类杂质则留存在母液中等。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极性 +3 收起 理由
jhzhl + 1 赞一个!
fingj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楼主| lelehe 发表于 2012-9-24 09: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化学梳理记忆2

 ☆ 考点3:液-液分配柱色谱
  1.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液-液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根据烃基(-R)长度为乙基(-C2H5)还是辛基(- C8H17)或十八烷基(-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及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RP-8>RP-2。
  2.加压液相柱色谱:按加压强弱可以分为快速色谱、低压液相色谱、中压液相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等。
  
☆ ☆☆☆☆考点4: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1.物理吸附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吸附。硅胶、氧化铝因均为极性吸附剂,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故同为溶质,极性强者将被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将表现出越强的吸附能力。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即随之减弱。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
  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在水中对溶质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极性强弱是支配物理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所谓极性乃是一种抽象概念,用以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的程度,并大体上与偶极矩、极化度及介电常数等概念相对应。
  (1)化合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极性强弱按下图顺序排列:
  (2)化合物的极性则由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所决定。
  (3)溶剂的极性可以大体根据介电常数(ε)的大小来判断。常用溶剂的介电常数及其极性排列如下表所示:
  3.聚酰胺吸附色谱法: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选用,但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
  (1)聚酰胺的性质及吸附原理:商品聚酰胺均为高分子聚合物质,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及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尤其 是 无机酸稳定性较差,可溶于浓盐酸、冰乙酸及甲酸。一般认为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 可大致排列成下列顺序: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2)聚酰胺色谱的应用:只限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
  4.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大孔吸附树脂具有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的性能。它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的性能是由于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的。
  
☆☆☆☆考点5:性状
  多数生物碱为结晶状的固体,有一定的熔点,有些为无定形粉末。少数分子较小的生物碱呈液体状态,其分子结构中不含氧原子如烟碱,或氧原子结合为酯 键如槟榔碱等。个别液体状态及小分子的固体生物碱具有挥发性,如麻黄碱;极少数生物碱还具有升华性,如咖啡因、川芎嗪等。
  多数生物碱味苦,少数辛辣或具有其他味道,如甜菜碱具有甜味。
  绝大多数生物碱为无色或白色,仅少数分子中具有较长共轭体系及助色团的生物碱有颜色,如小檗碱为黄色、药根碱为红色。有的生物碱在可见光下无色,而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如利舍平。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ycxy 发表于 2012-9-24 12: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好心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极性 +3 收起 理由
lelehe + 3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清荷丽莲 发表于 2012-9-24 12: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极性 +3 收起 理由
lelehe + 3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荷丽莲 发表于 2012-9-24 12: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矿泉水 发表于 2012-10-8 00: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mfronly 发表于 2012-10-11 18: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慕依雪 发表于 2012-11-2 11: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れいな★ 发表于 2012-11-22 11: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看中药化学,很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来往往 发表于 2012-12-8 10: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下载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新兴中药成华 发表于 2012-12-8 11: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erenhuayuan 发表于 2012-12-14 15: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辛苦了,正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还黑杰克 发表于 2012-12-17 12: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lelehe 发表于 2012-9-24 09:37

谢谢分享你的劳动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别问我为什么 发表于 2012-12-20 00: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jxh 发表于 2013-1-24 22: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my706162 发表于 2013-1-24 23: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为化学发愁的时候看到了这内容了~~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hj9741230 发表于 2013-1-24 23: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妍叶 发表于 2013-1-25 15: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水蓝色眼泪 发表于 2013-2-1 18: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水蓝色眼泪 发表于 2013-2-1 1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lelehe 发表于 2012-9-24 09:37

不错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4-29 23: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