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2883|回复: 8

[考试资料] 中药综合整理

  [复制链接]
Super/Mario 发表于 2013-7-15 2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要点讲述:
一、整体观念
(一)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指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五脏一体观、形神统一)、病理、诊断、治疗。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季节、昼夜晨昏、地域对生理、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的影响
二、辨证论治
(一)症、证、病的概念
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如发热、恶寒等。
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如感冒。
证(证候):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病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又称为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质。如风寒表实证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从而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称为“论治”。
(1)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结果的检验。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依据:证同治同,证异治异,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相同的病,不同的证,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相同的证,治法相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属性
阴阳: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属性归类举例
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亮度运动状态
阳上、外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明亮上升、运动、兴奋、亢进
阴下、内夜秋、冬凉寒湿润重晦暗下降、静止、抑制、衰退
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另阴阳无限可分性。即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例如:
   昼----阳     上午(阳)---阳中之阳
     下午(阴)----阳中之阴
   夜----阴   上半夜(阴)--- 阴中之阴
              下半夜(阳)----阴中之阳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制约太过: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

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生理:阴平阳秘
病理: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相互转化一定条件,反向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闻诊切诊八纲
阴色泽晦暗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尺迟沉小细涩里、虚、寒
阳色泽鲜明高亢宏亮,多言躁动寸数浮大洪滑表、实、热
外科疾病中,红肿热痛为阳,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为阴。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1)确定治疗原则
治则病机治法内经
阴阳偏胜“损其有余”阳盛则热—实热“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阴虚则热—虚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虚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2)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阴寒凉酸、苦、咸沉降
阳温热辛、甘、淡升浮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五行人体
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
脏五
腑五官五
体五
志五
液五声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笑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涕  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呻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正常关系:相生、相克;异常关系:相乘、相侮。
次   序关系原  因
木“母子关系”水金土火正常相生木


木。“所胜”和“所不胜”金火水土相克木
木克制太过太过或不及金火水土异常相乘木
木反克太过或不及金火水土相侮木
三、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诊断本脏的病变五行分类表
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如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等。
根据色与脉的生克关系判断疾病的预后“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疾已矣。”
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预后不良;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预后良好。
(二)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
如肝气太过,木旺克土,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伤,易于痊愈。.

3.确定治疗原则和治法
关系治则治法

相生补母和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法
2益火补土法:温肾阳而补脾阳
3培土生金法:健脾补肺
4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


相克
1“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肝脾不和,肝胃不和
2培土制水法:脾虚水泛
3佐金平木法:肝火犯肺
4泻南补北法:心肾不交
针灸治疗方法:五输穴:
精神疗法方面: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的作用,来达到调节异常情志活动,恢复其正常情志活动的目的。
肝肺心肾脾肝
怒悲喜恐思怒

第四节   藏象
一是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二是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三是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

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名称生理功能含义备注

(1)主血脉
1.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
2.生血(化赤)君主之官
五脏六腑之大主
(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以心主血脉为基础

(1)肺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
气的运动:调节全身的气机
辅心行血。
(2)主宣发肃降宣发:
1.一是呼浊。
2.二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于周身,外达于皮毛。
3.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排汗。
肃降:
1.一是吸清气以资元气。
2.二向下向内布散津液;下输于肾或膀胱,生成尿液源。
3.三保持呼吸道内的通畅,肃清呼吸道内的异物。
(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1.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卫气)。
2.肃降,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
(4)肺朝百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气体交换,助心行和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主治节:治理调节呼吸运动、全身气机、气血运行、水液代谢


脾(1)主运化   
1.运化水谷精微,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
2.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为气血化生之源
脾为后天之本
(2)脾气主升
1.主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和布散。
2.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
(3)主统血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逸)出于脉外



(1)主疏泄对气机具有疏通畅达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2.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脾胃运化)
3.调畅情志
(2)主藏血
1.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
2.防止出血。
3.调节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体阴而用阳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1.肾藏精:肾对精有贮存、封藏作用。
2.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与头发、牙齿关系密切。
3.主生殖:肾能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肾精能化生“天癸”。肾者,封藏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2)主水液
1.肾参与水液的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2.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
3.依赖气化作用,促进全身的水液代谢。
4.肾的气化作用有赖于肾阳和肾气。肾者,胃之关也
肾为水脏
(3)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肾为气之根
(4)濡养温煦脏腑肾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和襦润作用,
肾阳,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肾为水火之宅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l.心与肺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2.心与脾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3.心与肝  血液运行  精神情志方面
4.心与肾  水火既济,精血互生
5.肺与脾  气的生成  津液的输布代谢
   “ 肺为生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脾之生痰之源”
6.肺与肝  气机升降  气血运行
7.肺与肾  津液代谢  呼吸运动
肺为水为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8.肝与脾  消化  血液的生成贮藏
9.肝与肾  精血互生和阴液相通。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乙癸同源
“水能涵木”。
10.脾与肾  先后天相互资助和水液代谢
“脾阳根于肾阳”。
  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五脏志体窍液华
肝怒筋目泪爪
心喜脉舌汗面
脾思肉口涎唇
肺悲、忧皮鼻涕毛
肾恐、惊骨耳、二阴唾发
  四、六腑的生理功能
名称生理功能含义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胃(1)受纳,腐熟水谷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为“水谷之海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一是说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之盛器;
二是指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2)泌别清浊一是将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二是吸收水谷精微,输送食物残渣向大肠;
三是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又称“小肠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大肠主津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①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②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中焦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下焦如渎”。
  五、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六个器官组织,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脑
  (1)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为生命之枢。 “脑为元神之府”
  (2)脑与五脏的关系:脑与肾,脑与五脏
  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
  2.女子胞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2)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
  ①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
  ②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为血海”之称,“任主胞胎”。
  ②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女子以肝为先天”。
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共同特点
心与小肠在经脉上相互络属,
形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促进,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
 “心火移热于小肠”。
肺与大肠 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气虚便秘”。
脾与胃  (1)纳运相合
  (2)升降相因
  (3)燥湿相合(济)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
肝与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又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
同司勇怯,共主排泄
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
第五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一、气的生成与功能
1.气的生成   
1.先天的精气元气肾为生气之根
2.水谷之精气宗气      3. 营气脾胃为生气之源
4.自然界的清气卫气肺为气之主
2.气的功能
功能表现备注
推动作用
①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②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③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④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
①人体的正常体温,也是靠气来维持和调节才能恒定;
②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正常的生理活动;
③血和津液不停地运行,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防御作用
①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
②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固摄作用
①对于精、血、津液等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
②维护脏腑器官各自位置的相对稳定。
气化作用
①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精等;
②津液经过代谢,可转化成汗液、尿液、涕、唾、泪、涎等;
③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可转化成糟粕排出体外等等。
3.气的运行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与肺、脾胃、肾关系密切。
4.气的分类与分布
名称定义生成分布功能

元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肾--精,
脾胃—水谷精微充养肾
三焦
流布全身,
无所不至1、推动人体生长和发育,
2、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固摄尿液、精液和肺吸入之气。

宗气又称“动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肺--清气
脾胃--水谷精微聚积于胸中
即“气海”膻中。
贯注心肺之脉。1、走息道以行呼吸
2、贯心脉行气血

营气营气是与血共行脉中之气脾胃--水谷精气
(精华)血脉之中1、营养机体
2、化生血液

卫气卫气是运行脉外之气脾胃--水谷精气
(悍气)血脉之外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3、调控腠理的开合及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二、血
1.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津液及肾精化生。因精和血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转化作用,故“精血同源”。与脾胃心肺肾有关
2.血的功能
(1)濡润滋养全身。
(2)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化神作用)。
3.血的循行  血液正常循行需要两种力量即推动力和固摄力。
推动力:心气的推动、肺朝百脉、肝的疏泄
固摄力:脾统血、肝藏血
所以血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内脏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三、津液
1.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清稀  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
液:稠厚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1)津液的生成:脾、胃、小肠、大肠:脾的动化;胃 “游溢精气”;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2)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津液的输布是由脾、肺、肾、三焦、肝等脏腑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但以肺、脾、肾三脏为主,即脾运化水液,上输心肺。
津液的排泄,是依赖肺、肾、膀胱、大肠等脏腑功能的共同作用,通过呼吸道、汗、尿、大便而排泄出体外。
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2)化生血液。
(3)排泄代谢产物。
四、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能生血
(1)生理上:营气化血,水谷精微化生血液。
(2)病理上:气虚则血虚(治血虚病证,常配合补气药)。
2.气能行血
(1)生理上:气的推动作用是血行的动力。
(2)病理上:气虚则血瘀(治血瘀加补气或行气药)。
3.气能摄血
(1)生理上: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溢于脉外。
(2)病理上:气虚不能摄血而表现出血病证(治出血病证用补气药)。
4.血为气之母
(1)生理上:表现于血能生气;血能载气两方面。
(2)病理上:表现为血虚则气虚;血脱则气散。
第六节 经络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分类和走向规律
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接规律
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
阴经与阴经交于胸腹
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四肢部位
外侧:阳经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内侧:阴经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头面部位
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前
手、足太阳经: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后
手、足少阳经:头侧部-----------------------侧
3、躯干部位
后背: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侧面:少阳经
腹面:自内(胸腹正中线)向外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胃、脾、肝。
三、表里关系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四、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四、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由于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联系,相互又没有表里配属关系,分布不规律,不同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1、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
(1)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督脉“总督诸阳”
       任脉“总任诸阴”
       带脉有“约束诸经”
(3)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机能的调节。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的基本功能:①调节阳经气血。“阳脉之海”;②与脑、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
(2)任脉的基本功能:①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②“任主胞胎”。
(3)冲脉的基本功能: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②“冲为血海”。
(4)带脉的基本功能: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又主司妇女带下。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络作用:
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脏腑同官窍之间的联系
脏腑之间的联系
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2)运输气血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平衡作用
第七节   体  质
体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包括心理气质)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一、体质的形成
1、先天因素:父母素质、血缘关系的远近、育子时年龄、母体妊娠间的生活起居和用药情况有关
2、后天因素:饮食、劳动、婚育、情志、疾病、锻炼
3、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地域
二、体质的分类: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1、指导养生防病
2、指导辨证治疗
第八节    病因
一、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概述
(1)定义: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叫六气。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①致病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②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侵入人体致病。
③六淫在发病过程中,其所引起的病证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六淫致病,多首先侵犯肌肤,或从口鼻侵入,或从两者同时侵入。
2.各论
(1)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数变指症状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③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主痛。
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③暑多夹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重:沉重。浊:秽浊,指分泌物秽浊不清。
③湿性黏滞。:一是症状的黏滞不爽;二是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其病多见于人体下部。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②火易耗气伤津。故“壮火食气”。
③火易生风动血。故“热极生风”。
④火易发肿疡。
二、疫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定义疫疠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
2.疫疠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三、七情
1.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情志所伤以心、肝、脾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
三、饮食失宜、劳逸失当:注意举例
1.饮食失宜  饮食过饱或过饥、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饮食偏嗜又有偏食寒热或五味偏嗜等。
2.劳逸失当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心脾)和房劳过度(肾)。
‘‘过逸’’指长期不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内经》说:‘‘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四、痰饮
1.概念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或全身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黏稠者称痰,清稀者称饮。
2.致病特点
(1)痰:“百病多由痰作祟”。在肺,喘咳咳痰;
  在心,胸闷心悸;
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
痰火扰心则癫狂;
在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在经络筋骨,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阴疽流注;
上犯于头,眩晕;
结于喉,则梅核气。
(2)饮:留肠间,则肠鸣有声(痰饮);
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悬饮);
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支饮);
溢于肌表,则水肿、无汗、身体疼痛(溢饮)。
五、瘀血
1.概念瘀血,是指体内局部血液停滞。包括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及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瘀血一旦形成,又成为致病因素产生新的病证。
2.共同致病特点
(1)疼痛:性质多为刺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在体表,局部多表现为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瘕积,位置固定,按之有痞块。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4)四诊: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沉弦,结代脉。
第九节发病与病机
一、概念
1.正气  
一是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逐邪外出;
二是病后的自我修复,恢复康复;
三是自身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理平衡。
2.邪气  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病机
1.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邪气对疾病的发生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说正气在抗邪防病方面的主要作用。
2.发病的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可分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气、血、津液失常三大类。
(1)邪正盛衰
实证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邪气盛则实,外感病初期,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体内
虚证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    精气夺则虚”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虚实错杂虚中夹实:脾虚生湿水肿一是疾病失治或误治,病邪久留,损伤正气;
二是正虚无力驱邪外出;
三是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气阴两伤
虚实真假真实假虚: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称“大实有赢状”;
真虚假实: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故称“至虚有盛候”
②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盛邪退----病势好转或向愈;
邪去正虚----病去而体虚;
正虚邪恋----病势缠绵而难愈;
邪盛正衰----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2)阴阳失调
①概念:阴阳失调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意思。是中医病机学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失调病理变化虽然复杂,但总不外乎阴阳偏胜(盛)和偏衰两个方面。
②规律:
病  机表   现
阴阳盛衰阴阳偏盛“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
“阳胜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
“阴胜则阳病”—实中夹虚
“阳胜则阴病”--实中夹虚
阴阳偏衰“阴虚则热”-- 虚热证—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 虚寒证—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脉微欲绝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
阴阳亡失亡阳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蜷卧神疲,脉微欲绝
亡阴气喘,烦躁不安,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
(3)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1.气失调  包括气不足和气行失常调两方面。
气不足概念:指元气虚损,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又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劳倦内伤,久病不复。
气行失调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
表现:气滞,气的流通障碍;
气逆,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而致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闭,气的外出受阻的病理状态;
气脱,是气失内守而外脱的病理状态。
2.血失调  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
血虚概念: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原因:失血过多,脾胃虚弱,血液生化功能障碍,久病不愈
血行失常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或瘀滞不畅,产生停滞的病理状态。
原因: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外伤
出血:是血液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的病变。
原因: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3.津液失调
津液不足原因:外感燥热、五志化火、吐泻、大汗、多尿及大面积烧伤;久病体虚,慢性病损耗,过服辛燥之品
表现:伤津:口干鼻燥、皮肤干燥无弹性;目陷、螺瘪、尿少;目眶深陷、无泪、    无便、神萎转筋
      脱液: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肉  ,手足震颤蠕动
津液代谢障碍原因:主要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条达、肾的蒸腾气化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
表现:湿、痰、饮、水肿
第十节预防与康复
大纲要求:
预防与康复1.预防(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
(2)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
2.康复康复的原则及常用疗法
要点讲述:
一、预防
1、未病先防:(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2、既病防变:(1)早期诊断。(2)控制疾病传变。
二、康复
1、原则: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
2、常用方法:药物及康复器械;针灸推拿气功;体育娱乐;自然康复法。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基本原则)
2、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  四诊
一、望诊
(一)望 神
种类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得神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假神言语: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
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者;
面色:十分晦暗,忽然两颧发红如妆者
食欲:不想吃饭,忽然想吃。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
神乱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则精神发呆,哭笑无常者癫病:痰气凝结、阻蔽心神
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者狂病:痰火扰心
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痫病: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二)望色
分类临床意义备注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惊风先兆----面部青紫,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见青色
气滞而凝,或血阻而瘀----青紫色。
阴寒内盛,心腹疼痛------苍白而带青;
气虚血瘀----------------面见青灰、口唇青紫
赤色实热,虚热,戴阳证
黄色虚证,湿证萎黄----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
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
黄疸——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湿热
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寒湿。
白色虚寒证,失血证 白而虚浮----阳气不足;
淡白而消瘦----营血亏损。
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证。目眶周围见黑色----肾虚水泛的水饮病、寒湿下注的带下证。
面黑而干焦--------多为肾精久耗。

(三)望形体
望形:观察病人体形的壮、弱、肥、瘦等情况。
凡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此属“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之证;
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则又常见于阴血不足之证;
若瘦削已至大肉脱失的程度,每见于精气衰竭的患者。
至如“鸡胸”、“龟背”等畸形,则多属先天禀赋不足,往往是肺气耗散,脾胃虚弱,肾精亏损的病变。
(四)望头面
1、望头形与头发 
头形过大或过小----肾精不足
囟陷----虚证
囟填----热证
囟门迟闭----肾气不足
头摇不能自主---风证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精血不足。
突然出现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多为血虚受风所致。
年少落发,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者,为肾虚;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者,为血热。
2.望目色主病 
眼胞红肿,多为肝经风热;
目窠浮肿,多为水肿;
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耗;
目眦赤烂,多为湿热;
白睛黄染,常见于黄疸;
目眦淡白,属气血不足;
诸经热盛,均可见到目赤;
小儿睡眼露睛,多为脾虚;
气血不足,瞳孔散大,是为精气衰竭;
开目而欲见人者,属阳,闭目而不欲见人者,为阴证;
两目上视或斜视,多见于风证,或为动风的先兆。
3.望耳鼻
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
耳内流脓水,多为肝胆湿热;
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是麻疹先兆。
风寒、风热、鼻渊鼻涕;
鼻煽:肺热、肺肾精气衰竭;
酒糟鼻属肺胃有热。
4.望唇、齿龈、咽喉
望唇
唇之色泽:唇色淡白,属气血不足;唇色深红,属热在营血,色青紫,为寒凝血瘀;
唇干而裂,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嘴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
口角流涎,多为脾虚湿盛、胃中有热、虫积;
口角歪斜,多为中风;口角抽掣或撮口,为肝风内动,或脾虚生风。
望齿
牙齿干燥,为胃热炽盛,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
牙齿松动,多为肾虚或虚火上炎。
睡中啮齿,多因胃热或因虫积所致。
望龈
牙龈淡白,多属血虚;
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亢盛。
出血,多为胃火、气虚、虚火。
望咽喉:
若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属实热证,多由肺胃热毒所致(红肿、溃烂);
若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属阴虚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白喉为肺热阴伤。
(六) 望舌
望舌的内容:望舌包括舌质(体)和舌苔两个方面。
(1)望舌质:
①望舌色
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
淡白舌:主虚寒证(阳虚、血虚)。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红  舌  主热证。可见于实热证,也可见于虚热证。
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多属实热证;
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绛  舌  主内热深重。
在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热盛。
在内伤杂病,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
紫  舌  主病有寒热之分。
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多为血瘀之征。
  ②望舌形
胖大舌:
若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所致;
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是心脾热盛;
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
瘦薄舌:
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红绛且干,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
裂纹舌:
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阴精亏损;
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常是血虚不润的反映。
齿痕: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芒刺:若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且热愈盛则芒刺愈多。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热所在脏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③望舌态
强硬:若见于外感热病,多属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高热伤津、邪热炽盛。见于杂病中者,多为中风征兆。
痿软: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转动不便,是为舌痿。多属气血虚极,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若久病舌淡而痿,是气血俱虚;
舌绛而萎,是阴亏已极。
新病舌干红而萎者,则为热灼阴伤。
颤动:
久病中见舌颤,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
外感热病中见之,多属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之象。
吐弄: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多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歪斜:多属中风或中风之先兆。
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多属危重证候的反映。
舌淡或青而湿润短缩,多属寒凝筋脉;
舌胖而短缩,属痰湿内阻;
舌红绛干而短缩,多属热病津伤。
(2)望舌苔
舌苔是胃气上蒸而生。
①望苔色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
薄白苔,本是正常的舌苔。舌淡苔白,常见于里寒证。
积粉苔,常是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多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
黄苔:主热证、里证。
黄苔又主里证,故外感病,苔由白转黄者,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
由于黄苔主热主里,因此黄苔又常与红绛舌并见。
若舌淡胖嫩而见苔黄滑润者,则应考虑阳虚水湿不化。
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寒湿证。
若苔灰而润,则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而苔灰干燥,则多属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若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
苔黑而润滑,则多属阳虚寒盛。
②望苔质
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
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也就是透过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的为厚苔。
润燥:正常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之征象。察舌苔的润燥,主要是了解津液的变化。
腻腐: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如痰饮、湿温等病证。
腐苔:苔质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脱,多由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常见于食积、痰浊等病。
剥落:若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即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地图舌”,也属胃的气阴两伤之候。
若花剥而兼有腻苔者,说明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
有根与无根:
有根的多为实证、热证,表示有胃气;
无根的则多见于虚证、寒证,表示胃气衰。
(七)望排出物:主要包括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清稀者多为寒;黄浊稠粘者多为热。
二、闻诊
大纲要求:
闻诊
(1)语声、呼吸及咳嗽、呃逆、嗳气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
(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要点讲述:
(一)听声音
1.语声
(1)语声强弱:声音的强与弱,一方面是反映正气的盛衰,同时也与邪气的性质有关。
(2)语言错乱:“言为心声”,语言错乱多属于心的病变。
若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者是谵语,常见于热扰心神的实证;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是郑声,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若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却理智控制者为狂言,常见于狂证,是痰火扰心所致;
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者是独语,常见于癫证,多是心气虚,精不养神的表现;
语言謇涩,多属于风痰上扰的病证。
2.呼吸
(1)气微与气粗:呼吸微弱,多是肺肾之气不足,属于内伤虚损;呼吸有力,声多是热邪内盛,气道不利,属于实热证。
(2)哮与喘:
实喘,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
若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
(3)少气与叹息:
“少气”,多因气虚所致;
“叹息”(古称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3.咳嗽: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
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
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
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
4.呃逆、嗳气:
呃逆,俗称“打呃”。呃声高亢而短,响亦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
嗳气,又称噫气,俗名打嗝,多见于饱食后。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等原因引起。
(二)嗅气味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
口气酸馁,多是胃有宿食;
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如大便臭秽为热;有腥味的属寒。
三、问诊
大纲要求:
(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2)表证辨汗及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4)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5)大便和小便变化的临床意义
(6)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
(7)耳鸣和耳聋的临床意义
(8)月经和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要点讲述
(1)问寒热:
①恶寒发热:多见外感表证。
②但寒不热:多属虚寒证。
③但热不寒:
壮热: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
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
长期低热:阴虚,亦可有气虚,及疰夏。
④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2)问汗。
①自汗:气虚卫阳不固。
②盗汗:阴虚。
③绝汗:包括大汗和脱汗:大汗为阳热内盛迫汗外泄的实热证。脱汗为阳气将绝的危重证。
④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4)问疼痛
①问疼痛部位:包括头痛、胸痛(心肺)、胁痛(肝胆)、脘痛(胃)、腹痛(上腹脾胃、少腹为肝经所过)、腰痛、四肢痛。
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
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
②问疼痛的性质:包括胀痛、重痛、刺痛、绞痛、灼痛、冷痛、隐痛、掣痛。
胀痛是气滞;
重痛是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
刺痛是瘀血疼痛;
绞痛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
灼痛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
冷痛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隐痛因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
掣痛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能所致。
(5)问饮食口味
①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
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
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
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
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②食欲与食量:
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上扰;
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消化不好,属胃强脾弱。
③口味异常:
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
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6)问二便:应注意二便的形状、颜色、气味、时间、量、排便次数和伴有的症状。
①便秘:是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以致大肠燥化太过,传导不行所致。
②五更泄:是脾肾阳虚,寒湿内盛。
③小便可察知津液的盈亏和有关内脏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
④小便时尿道疼痛,伴急迫、艰涩、灼热等感觉的多是湿热下注。
(7)问睡眠:临床上常见的睡眠异常变化主要有失眠和嗜睡两个方面。
①不寐  一是阴血不足,阳热亢盛,以致心神不安,难以入寐;
一是由于痰火食积诸邪气干扰所致。
②嗜睡:阳虚阴盛,痰湿阻滞。
(7)问耳目:
耳鸣暴起耳鸣声大,用手按而鸣声不减,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所致;
渐觉耳鸣,声音细小,以手按之,鸣声减轻,属虚证,多与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有关。
(8)问经带: 
①月经
(1)经期:月经先期,邪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或肝郁或瘀血的亦较多见。
(2)经量:
(3)色质:
若经色淡红质稀,多为血少不荣,属虚证;
若经色深红质稠,属血热内炽,为实证。
若经色紫暗有块,乃寒凝血滞;
暗红有块,则为血瘀。
(4)行经腹痛: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者,多属气滞血瘀;
小腹冷痛,遇暖则缓者,多属寒凝;
行经或经后小腹隐痛、腰酸痛者,乃气血亏虚,胞脉失养所致。
(5)经闭:可见于肝气郁结,瘀血,湿盛痰阻、阴虚、脾虚等证。
②问带下
凡带下色白而清稀、无臭,多属虚证、寒证。
带下色黄或赤,稠粘臭秽,多属实证。热证。
若带下色白量多,淋漓不绝,清稀如涕,多属寒湿下注。
带下色黄,粘稠臭秽,多属湿热下注。
若白带中混有血液,为赤白带,多属肝经郁热。
若带下晦暗,质稀薄而多,腰腹酸冷,多属肾虚。
四、切诊
大纲要求:
(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
(2)常见病脉的脉象及主病
(3)按肌肤、按脘腹的要点和临床意义
要点讲述:
(1)脉诊的部位在寸口:由前向后分为寸、关、尺三部分。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2)脉象主病:
浮脉主表证;
沉脉主里证;
迟脉主寒证;
数脉主热证;
虚脉主气血两虚证;
实脉主实证;
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
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挟痰,挟食
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洪脉主邪热亢盛;
弦脉主肝胆病、痛证、痰饮等;
代脉主脏气衰微。
2.按诊  
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主要是审察肌表的寒热、荣枯、润燥以及肿胀等。
在外科方面,触按病变部位,可辨别病证的阴阳和是否成脓。如疮疡按之肿硬而不热,根盘平塌漫肿的,多属阴证;按之高肿灼手,根盘紧束的,多属阳证。按之固定,坚硬而热不甚,是未成脓;按之边硬顶软而热甚的,是已成脓。
2.按脘腹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按脘腹,
(1)按脘部:脘部,指胸骨以下部位,又称“心下”。按心下的软硬和有否压痛,可鉴别痞证与结胸。心下痞满,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证;心下满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心下坚硬,大如盘,边如旋杯,为水饮。
(2)按腹部腹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
腹胀满,叩之如鼓,小便自利的属气胀;按之如囊裹水,小便不利的是水鼓。
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且痛有定处的,为癥为积,多属血瘀;
肿块时聚时散,或按之无形,痛无定处的,为瘕为聚,多属气滞。
若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内结。
腹有结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多为虫积。
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尤以重按后突然放手而疼痛更为剧烈的,多是肠痈。
第三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大纲要求:
(1)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2)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3)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要点讲述: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名称病位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备注
表证皮毛、肌腠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起病急、病程短,有发热恶寒(或恶风)症状外邪侵犯肌表,外感病初起阶段
里证脏腑、血脉、骨髓详见脏腑及气血辨证。如在发热性疾病中,以发热不恶寒为里证的辨证要点。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4.表证和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里转化
(二)寒热辨证
名称病因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症状阴寒内盛,机能活动减退
热证外感火热之邪,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或阳盛阴虚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症状。阳热内炽,机能活动亢进

3.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色四肢寒热口渴大便小便舌象脉象
寒证苍白厥冷怕冷不渴稀溏清长舌淡、苔白润迟紧
热证红赤烦热发热口渴秘结短赤舌红、苔黄干数
4.寒证和热证的关系:相互转化
(三)虚实辨证
1.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实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反映出来的一类证候。
原因: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二是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
3.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虚证、实证鉴别表
病 程体 质形 体疼 痛舌 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喜按舌淡嫩少苔细弱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
声高气粗拒按苔厚腻实而有力
4.虚证和实证的关系:虚实转化,虚实兼夹
5.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表里证,寒热证均有虚实的变化。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
1.阴证和阳证的概念
阴阳可以归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种证候,是辨证的总纲。
表、热、实证属阳证,如气病属阳,腑病属阳,而阳热证则指实热证。
里、寒、虚证属阴证,如血病属阴、脏病属阴,而临床所说的阴证则多指虚寒证。
2.阴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阴证的形成,多由于年老体衰,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五脏以致阳虚阴盛,机能衰减,脏腑功能降低,常见于里证的虚寒证。
以见寒象为辨证要点。
3.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阳证的形成,多由于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处于亢奋阶段,常见于里证的实热证。
以见热象为辨证要点。
4.阳证和阴证的鉴别
一般来说,阳证必见热象,以身热、恶热、烦渴、脉数为主,阴证必见寒象,以身寒肢冷、无热恶寒、精神萎靡、脉沉微无力为主。
阴虚与阳虚,是机体阴阳亏损而导致的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的证候。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除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脉细舌净等阴液不足的证候外,还常伴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等阴不制阳、虚热内生的证候。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除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蜷卧嗜睡、脉微无力等气虚机能衰减的证候外,还常兼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或尿少、肿胀、面白舌淡等阳不制阴、水寒内盛的证候。
亡阴与亡阳,是属于疾病过程中的危重证候,大都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它们的临床表现,除了原发疾病的各种危重症状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黏,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冷饮、脉细数疾按之无力等阴液欲竭的症状;亡阳则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凉,兼见肌肤凉、手足冷、口不渴喜热饮、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的症状。
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就是分析气、血的病理变化,从而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一、气病的辨证
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气虚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全身功能活动低下
气陷证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内脏下垂
气滞证闷胀、疼痛。妇女乳房胀痛闷胀、疼痛
气逆证肺气上逆:咳嗽喘息。
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气逆向上的症状
二、血病的辨证
血的病证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血虚、血瘀、血热三个方面。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血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行量少、愆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面色、口唇、爪甲失去血色及全身虚弱
血瘀证肿块疼痛拒按,痛处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同左
血寒证疼痛喜暖,得暖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妇女常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衍期,色暗淡有血块等。手足局部冷痛加肤色紫暗
血热证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不喜饮,身热夜甚,脉细数,舌红绛,或见各种出血证,妇女月经前期、量多等。出血和全身热象
三、气血同病的辨证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气血两虚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气虚加血虚
气不摄血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气虚加出血
气滞血瘀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等。妇女还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状。气滞加血瘀
气随血脱大量出血的同时见面色咣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等。大量出血加气脱
四、津液辨证
津液不足: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辨证要点。
临床常见: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少津或无津,皮肤干燥,甚或干瘪,或见下肢萎弱,或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脉多细数。
若因高热灼伤津液的,则并见心烦、渴饮、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症状。
若气阴两伤,则并见气短、神疲,舌色较淡、苔少或光剥无苔、脉虚无力的症状。
水肿:有下肢浮肿、一身面目悉肿,单纯腹大如鼓,脉象沉弦,舌淡苔白滑或舌质暗红。
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为辨证要点;
阴水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脏腑辨证
大纲要求:
(1)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及心血瘀阻、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与风热犯肺及燥邪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4)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虚、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5)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6)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津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7)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要点讲述:
一、脏病辨证
(一)心病辨证:心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等。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虚证心气虚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面色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
心阳虚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心气虚加虚寒
心阳虚脱除有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心血虚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心病症状加血虚
心阴虚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病症状加阴虚
实证心火亢盛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症状
心血瘀阻心前区刺痛或闷痛,痛引内肩背、内臂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胸部闷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

(二)肺病辨证:咳嗽、气喘、胸痛、咯血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虚证肺气虚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气少不足以吸。周身乏力,自汗出,面色恍白,舌质淡嫩,脉虚弱等。咳喘无力,气少不足及全身虚弱症状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阴虚火旺还可见咳痰带血,干渴思饮,午后发热,盗汗,两颧发红,舌质红,脉细数。肺病常见症状加阴虚
实证风寒犯肺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伴有鼻流清涕,或发热恶寒,头痛身酸楚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咳嗽加风寒表证
风热犯肺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臭痰,一般还伴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舌尖红,脉浮数。病重者可见气喘鼻煽,烦躁不安。咳嗽加风热表证
燥邪犯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缠喉难出,鼻燥咽干,舌尖红,苔薄白少津,脉浮细而数。并常伴有胸痛,或发热头痛,身酸等症状。肺病常见症状加干燥少津
痰浊阻肺咳嗽,痰量多,色白而粘,容易咯出,或见气喘,胸满,呕恶等症。舌苔白腻,脉象多滑。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
(三)脾病辨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虚证脾气虚脾不健运纳少,腹胀,便溏,或肢肿,尿少,并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运化功能减退加气虚
脾虚下陷脾虚并见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慢性腹泻,舌淡苔白,脉虚。脾气虚加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脾虚并见肌衄,便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质淡,脉细弱脾气虚加出血
脾阳虚在脾不健运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温,气怯形寒。妇女则见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舌质淡,脉迟弱运化功能减退加虚寒
实证寒湿困脾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食纳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脉迟缓而濡。运化功能障碍加寒湿中阻
脾胃湿热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厌恶油腻,恶心呕吐,体倦身重,发热,口苦,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运化功能障碍加湿热内阻
(四)肝病辨证: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月经不调,睾丸胀痛。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实证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神情沉默,不欲饮食。或见口苦善呕,头目眩晕。脉弦,舌苔白滑。在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等症。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疼痛及月经不调
肝阳上亢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多弦而有力。阳亢于上,肾虚于下
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耳聋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尿黄。甚则咳血,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脉所过部位实火炽盛
肝胆湿热胁肋满闷疼痛,黄疸,小便短赤,或小便黄而浑浊。或带下色黄腥臭,外阴瘙痒;或睾丸肿痛,红肿灼热。舌苔黄腻,脉弦数。胁肋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
肝风内动肝阳化风抽搐、震颤、麻木头部抽掣作痛,头晕眼花,肢麻或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脉弦。甚则卒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
热极生风高热,肢体抽搐,项强,两眼上翻,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脉弦数。
血虚生风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萎黄,经常手臂发麻,或突然手足抽搐,牙关发紧,脉弦细,舌淡少苔。
寒滞肝脉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胀大下坠,或阴囊冷缩。舌润苔白,脉多沉弦。少腹牵引阴部坠胀疼痛
(五)肾病辨证: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不育,水肿,二便异常。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虚证肾阳虚肾阳虚衰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或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迟或两尺无力。全身机能低下加寒
肾气不固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腰脊 软,面色淡白,听力减退。舌淡苔白,脉细弱。肾虚不固
肾不纳气气虚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汗出,四肢不温,恶风寒,面部虚浮。脉虚浮,舌质淡。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加重加肺肾气虚
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遗精,口咽发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痛。舌红,脉细数肾病主要症状加阴虚
肾精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性机能减退,早衰为辨证要点
二、腑病辨证
(一)胆病辨证
肝胆相表里,在发病上肝胆多同病,而以肝病为主;在治疗上也多从肝论治,故胆病的辨证从略。其临床症状,主要有黄疸、胁痛、往来寒热、口苦、呕吐苦水等。
(二)胃病辨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胃寒证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阵阵发作,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弦。胃痛加寒
胃热(火)证胃脘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臭,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滑数。胃病加热
食滞胃脘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泛酸,或矢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胃阴虚口咽发干,多以睡后明显,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并有心烦、低烧、大便不调、干呕作呃,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胃病加阴虚
(三)小肠病辨证
(四)大肠病辨证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大肠湿热腹痛下利,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弦滑而数。腹痛,便次增多,或下利脓血,或下黄色稀水
大肠液亏大便秘结干燥,难于排出,往往数日一次,可兼见头晕、口臭等症。脉涩或细,舌红少津或可见黄燥苔。大便干燥,难以排出
(五)膀胱病辨证
膀胱湿热
【临床表现】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沥,尿色浑浊,或有脓血,或有脓血或有砂石。舌苔黄腻、脉数。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辨证要点
三、脏腑兼病辨证
证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心肺两虚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 白,甚者可见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心悸、咳喘与气虚证共见
心脾两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纳减少、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舌质淡嫩、脉细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
心肾不交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失眠,伴见心火亢、肾水虚的症状
肺脾两虚久咳不已、短气乏力、痰多清稀、食纳减少、腹胀便溏,甚则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伴见气虚症状
肝火犯肺胸胁窜痛、咳嗽阵作,甚则咳吐鲜血、急躁善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咳嗽
肺肾阴虚咳嗽痰少、动则气促、间或咳血、腰膝酸软、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精、颧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久咳痰血、腰膝酸软、遗精等症与阴虚症状同见
肝脾不调胸胁胀痛、善太息、纳呆、腹胀、肠鸣、大便稀薄、矢气多,精神抑郁、急躁易怒,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数。胸胁胀满窜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
肝胃不和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苔薄黄、脉弦。脘胁胀痛、吞酸嘈杂
脾肾阳虚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倦怠、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或见浮肿,甚则腹满膨胀,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与寒证并见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证临床常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千、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男子或见遗精,女子或见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细数。胁痛、腰膝酸软、耳鸣遗精与阴虚内热症状同见

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
课程结构:
第一节 治则与治法:治病求本
扶正与祛邪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第二节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28种病的症状、治法、方药
分值分布:
常见病辨证论治
8-10分第1节治则与治法3
第2节常见病辨证论治5.5
第一节 治则与治法
基本治则有: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治



本急则治其标水臌病人,腹水大增
大出血的病人
原有宿疾,复感新病较急
缓则治其本肺痨咳嗽
治疗急性热病时,后期伤阴
标本兼治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泻下与滋阴同用
虚人感冒: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
表证未解,里证又现,表里双解




治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热因热用:以热治热,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以寒治寒,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二、扶正与祛邪
分类适应证具体的应用
扶正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补法
祛邪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
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
邪在肠胃下部,属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者,应采取下法;
实热实火者,宜用清热泻火之法;
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法;
湿证宜用化湿、利湿法;食积胀满,宜用消导法;
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法均属祛邪范围。
扶正与祛邪兼用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正气耐攻,补则助邪瘀血所致的崩漏证
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攻邪则伤正虫积病人(脾虚甚者)
三、调整阴阳
分类适应证具体的应用
损其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
“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
补其偏衰:虚热证
虚寒证滋阴以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补阳以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四、三因制宜
分类具体的应用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季节),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因地制宜“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因人制宜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第二节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
肺系疾病
一、感冒★★★
(一)感冒用药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清热宣肺解表。
时疫感冒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不退,周身酸痛,伴明显的全身症状,呈流行性清热解毒解表
体虚感冒发热,恶寒较甚,无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
二、咳嗽★★★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风寒犯肺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疏散风寒,宣肺解表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咳痰黏,痰色白或黄,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舌红少津,脉细数。辛凉清润
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肃肺
肺肾阴虚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三、喘证★★★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风寒闭肺喘咳气逆,呼吸急促,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宣肺散寒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痰稠黏色黄,苔薄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肾虚作喘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舌淡苔薄,脉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补肾纳气
脾胃系统的疾病
五、胃痛★★★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胃寒胃痛暴作,得温痛减,苔薄白,脉弦紧。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食滞胃痛胃痛,脘腹胀满,嗳腐恶食,苔厚腻,脉滑。导滞和胃
肝气犯胃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生气时胃痛加重,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多弦或弦数。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大便溏薄,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温中健脾
六、呕吐★★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饮食停滞呕吐酸腐,大便秽臭,苔厚腻,脉滑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可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七、泄泻★★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伤食泄泻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消食导滞。
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舌淡苔白,脉沉细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八、便秘★★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热结肠胃大便干结,面红身热,舌红苔黄腻或燥裂,或大便干结,脉滑数或弦。润肠通腑
肝脾气郁大便秘结,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顺气行滞
津亏血燥大便秘结,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涩。养血润燥
阳虚寒凝大便艰涩,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温通开秘
二十五、积滞★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食滞面黄肌瘦,腹痛胀满拒按,呕吐食物残渣,夜睡不宁,大便干结或溏泻秽臭•
舌质红、苔垢。消食导滞,和中健脾
脾虚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消瘦,毛发枯焦,舌质淡红,苔腻,脉濡细而滑益气消积理脾
神经系统类疾病:
九、头痛★★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苔薄白,脉浮紧。疏散风寒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发热,面红目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苔白腻,脉濡滑。祛风胜湿
肝阳头痛头昏胀痛,心烦易怒,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平肝潜阳熄风。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苔薄白,脉细或细涩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十、眩晕★★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肝火上扰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肝泻火,清利湿热
气血亏虚眩晕,动则加剧,唇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四、不寐★★★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心火炽盛心烦不寐,烦躁不宁,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或脉数有力。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肝郁化火少寐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而数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阴虚火旺心烦不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心悸健忘,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十三、郁证★★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苔薄腻,脉弦。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痰气郁结精神抑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心脾两虚多思善疑,心悸胆怯,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十一、淋证★★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热淋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通淋。
石淋尿中有砂石,排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劳淋小便不甚赤涩,遇劳即发,舌质淡,脉细弱。补脾益肾
十二、阳痿★★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肾阳不振阳事不举,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温肾壮阳
心脾两虚阳痿不举,心悸,食少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补益心脾
肝郁不舒阳事不起,心情抑郁,苔薄白,脉弦。疏肝解郁
其他疾病
十四、虚劳★★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肺气虚咳嗽无力,短气自汗,平素容易感冒。舌淡,脉弱。补益肺气
心气虚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淡苔薄,脉微。益气养心
脾气虚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舌淡苔薄,脉弱。健脾益气
肾气虚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舌淡苔薄,脉弱。益气补肾
肺阴虚干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养阴润肺
肾阴虚腰酸、耳鸣,舌红,少津,脉沉细。滋补肾阴
十五、痹证(关节痹痛)★★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行痹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苔薄白,脉弦紧。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着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祛湿通络,祛风散寒
WANG痹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舌质暗红,脉细涩。补肾祛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
十六、中暑★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阳暑头昏,心烦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舌红,苔黄,脉浮数清凉解暑,益气生津
阴暑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舌淡,苔薄腻,脉濡细。发表解暑,除湿和中
十七、疮疖★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热毒蕴结疖肿,伴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清热解毒
暑热浸淫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苔薄腻,脉滑数消暑化湿解毒
十九、瘾疹★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遇热则剧,得冷则减,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辛凉透表,祛风清热
风寒束表风团色淡微红,遇风、冷后皮疹加重,得温则缓,舌淡胖,苔白,脉浮紧或迟缓。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舌红少津或舌质淡,脉沉细滋阴养血,疏散风邪
十八、乳癖★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肿块,伴有胸闷胁胀,心烦口苦。
舌苔薄黄,脉弦滑。疏肝理气,化痰消坚
冲任失调乳房肿块,经前加重,经后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温阳化痰,兼以疏肝解郁。
二十、痔疮★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内痔风伤肠络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清热凉血祛风
湿热下注便血,色鲜红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气滞血瘀肛内肿物脱出,坠胀疼痛,触痛明显。舌质黯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活血化瘀。
脾虚气陷肛门坠胀,面色少华,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健脾温中,固脱止血。
外痔气滞血瘀肛缘肿物突起,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黯红,苔淡黄,脉弦涩。活血化瘀,理气通便。
湿热下注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二十一、跌打损伤★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急性腰扭伤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初期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后期宜疏筋活血,补益调治
慢性腰损伤多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外伤史。多发为隐痛,往往与腰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关。补益调治,温筋通络。
二十三、月经不调★★★
(一)月经先期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肾气虚证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腰脊酸冷,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弱。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肝经郁热经期超前,量多少不定,色紫红有块,胸胁胀满,喜叹息。舌黯红,苔黄,脉弦滑数。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二)月经后期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肾虚血少经期错后,腰膝酸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气滞血瘀经期延后经色黯红,或有血块,精神抑郁,舌苔正常,脉弦。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肾虚证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黯,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肝郁证经行或先或后,色紫红有块,血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四)月经过多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脾虚证暴崩下血量多,精疲,气短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弱。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血瘀证经来量多,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二十三、痛经★★★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气滞血瘀每于经前一二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理气化瘀止痛。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脉沉,苔白润温经暖宫止痛。
二十四、带下病★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湿热证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清热利湿止带。
二十六、鼻渊★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肺经热盛涕黄而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发热,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芳香宣窍,祛风清热
胆经郁热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口苦,咽干,目眩,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清胆泻热、行气通窍
二十七、口疮★
口疮分为实证(脾胃积热)和虚证(脾肾阳虚)。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脾胃积热每于过食煎炒辛辣而发,口疮多发于口颊唇部。清热利膈。
脾肾阳虚口疮日久,溃面终难愈合,舌淡白,脉迟无力。温肾补脾。
二十八、咽喉肿痛★★
分型辨证要点治法
风热外袭咽部疼痛,伴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火毒上攻咽喉疼痛红肿,伴高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虚火上炎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舌红,苔少,脉细数养阴清肺或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极性 +12 收起 理由
zl123456 + 2 神马都是浮云
764292254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z1t2 发表于 2013-9-20 21: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冷心绝爱 发表于 2013-9-20 14: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我需要的资料呢,谢谢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三年 发表于 2013-11-18 19: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083347 发表于 2014-2-12 18: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是我想要的,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岩虫虫 发表于 2014-2-24 1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楼主!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zhwybbj@126.com 发表于 2014-6-18 22: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 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uper/Mario 发表于 2015-1-11 22: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科全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5-5 2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