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扫描二维码

查看: 787|回复: 0

多涎证

[复制链接]
苦杏仁 发表于 2016-5-10 18: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粘稠而少沫的部分称为涎。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的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的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在临床上,脾跟涎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见到口涎异常,可从脾论治,辨清虚实寒热。
1、多涎证(脾虚)
男,11岁,曾患脑炎,愈后言语不利,口角流涎,量多而清稀,终日不断,衣襟尽湿。兼见面色苍白,形体较瘦削,舌质淡,苔薄白。证书气血。治以两补心脾之法,予四君子加味。
炒白术6  茯苓10  党参8  炙甘草5 桂枝4  石菖蒲6.  6剂。后来信曰口流清涎已除。《黄帝医术临症切要》
【按语】本案为心脾两虚,涎多为脾之液,故涎液过多之病,可从脾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患儿涎液清稀,加之病程日久,面色苍白,当属脾虚之证。因其言语不利,而心主舌,故在四君子汤补脾气,加通畅心脉开心窍的桂枝菖蒲。
2、多涎证(脾热)
宋某,男,24岁。两月来口涎过多,昼则不断吞咽,夜卧则流湿枕席。舌色正,苔薄白,脉略弦实。询其口液性状,言稍有苦味,浸渍衣物干燥后发硬。此为脾热之证,以清泄脾热,泻黄散加味。
防风6  栀子10  石膏15  甘草5  藿香10  丹皮10  牡蛎15
3剂后,白天口涎已基本正常,惟每清晨起床前流涎仍多。再以前方加柴胡6、茵陈6.   2剂,愈。
【按语】本案多涎证,为脾热。患者年轻体壮,偶然脾脏失调,津液上溢,实证居多,又因其口涎略苦乃火热之象,渍物发硬则是浑浊的表现。“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故以清热之泻黄散而收效显著。又其清晨盖在寅卯(3-7时),此时辰与少阳肝胆之气相应,当是少阳疏泄不利而木来乘土,以致脾病又有反复。故用柴胡茵陈疏泄而收全功。

3、吞涎证
关某,女,12岁。患者半年前突发手足抽搐,两眼上翻,神志昏迷,面色发青,喉中痰鸣。7日发作一次,经某医院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诊为癫痫,服西药后未发作。但有心烦急躁,入睡困难,卧床需1小时左右才能入眠。入睡后不断吞咽口涎,咚咚作响。家长要求中药治疗。就诊时患儿坐立不安,脉象弦,舌质红,舌苔薄黄,大便调。证属脾热,兼夹痰浊,治以清热化痰。(达原饮加减)
生大黄1  厚朴6  枳实6  槟榔6  黄芩10  赤芍8  知母8  槟榔 6  甘草3   菖蒲12  丹参12  生龙骨 15 牡蛎15 炒栀子8
6剂。忌辛辣油腻。服药后心烦急躁明显减轻,入睡较快,卧床十分钟左右便入眠,眠后吞咽口水已除。二诊去龙骨、牡蛎,再进6剂善后。
【按语】本案吞涎证,病机为脾热,兼夹痰浊。《素问•宣明五气篇》:脾为吞,脾为涎。该患儿患有癫痫,虽西药控制发作,但入眠吞咽口涎,有声不止,是脾病之症。又见心烦、舌红、苔黄、有热之象。故以清泄脾热为主治之。虑及癫痫之病,乃加用祛痰镇惊开窍之品,数剂效佳。上例宋氏病例,亦有吞咽不止的表现,用泄脾热之法,以泻黄散为主而治愈。由此可知,张志聪释“脾为吞”为吞咽,确有临床依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申明|删帖申请|药圈 ( 京ICP备18001302号 )

GMT+8, 2024-5-8 06: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